大風渡江
王士禛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鑿翠流丹杳靄間,銀濤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飛鳥,臥看金陵兩岸山。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賞析:
你要寫南京段長江水域之美,就不能只寫長江,要寫“鑿翠流丹杳靄間,銀濤雪浪急潺湲。”你要寫渡江涉險的心情,就不能只寫險情,要寫“布帆十尺如飛鳥,臥看金陵兩岸山。”
詩歌,不僅反映詩人筆下的萬事萬物,還包括詩人的思維情感。清代詩人王士禛一首七絕四句《大風渡江》,看似純粹寫江上變幻莫測的自然風光,實則不露聲色地把渡江時面臨的險情,以及泰然自若的心境展露無遺,情景交融,意境曠達,一幅迎風渡江饒有情致的圖畫躍然眼前。
王士禛寫詩思路開闊,善于突破物我之間、時空之間的界限,巧妙地通過寫景寫物,將詩人的豐富內心表現出來。首句“鑿翠流丹杳靄間”,巧借杜甫《九成宮》詩中“鑿翠”,以及王勃《滕王閣序》詩中“流丹”,將當年金陵的繁華景象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用虛幻手法把雨后江面上云霧繚繞、若隱若現的極致景觀描繪得活靈活現,那宛若仙境的江景描寫使人身臨其境,心生向往。
次句“銀濤雪浪急潺湲”,詩人承接上聯,用“銀濤”“雪浪”“急潺湲”來描述江上波濤洶涌、水流湍急,激流涌蕩、險象環生,未著一“風”字,卻把風大浪急描繪得十分生動,尤其把當時詩人所處的險境刻畫得細致入微,與首句描寫如畫的江景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句“布帆十尺如飛鳥”,詩人突然掉轉筆觸,“布帆十尺”“如飛鳥”,此刻詩人用“比喻”的方式推出詩的主體,由寫景轉到描述自己不顧危險冒著大風渡江的狀態,十尺高帆兜風而駛,船只像飛鳥般極速前行,霎那間就駛出很遠,把當時乘風破浪斗險情的場景描繪得惟妙惟肖。
這首詩妙就妙在收尾之處,末句“臥看金陵兩岸山”中的“臥看”一詞,乃此詩點睛之筆,結尾時詩人把詩的主旨歸結自身,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享受大自然的饋贈,就算面臨再大的風浪,只要自己定下決心,就當搏擊驚濤駭浪無所畏懼,那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超然心境,甚是治愈人心。
讀詩如讀心,讀心如讀人。一首《大風渡江》看似寫的是詩人乘船路過南京時所見到的江上壯麗風光,實則寫的是詩人渡江時親歷驚險后的平淡心境,尤其“臥看”一詞充分展現出詩人源于內心的坦然與豁達。讀詩能打開人的心境,品讀此詩,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詩人熱愛大自然,悠閑自得、淡定從容、積極樂觀之情,同時還能讓我們悟出這么一個道理,人的一生會有很多不同的境遇,或高潮或低谷,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大風大浪面前波瀾不驚,逆流而上才讓人佩服。當我們遇到困難或坎坷時,既要練就一定的抗壓能力,同時還需要不斷積蓄中流擊水的勇氣,只有勇敢面對挑戰、追求夢想,我們才能扛得住人生路上的驚濤駭浪。
(江輝生,江蘇省作協會員、江蘇省直機關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