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是黃文秀將生命定格在扶貧路上的年紀;
88戶418人,是她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后帶動脫貧的人數;
兩萬五千公里,是她駐村一年時汽車儀表盤增加的里程數,也是她心中決戰貧困決勝小康的長征路程。
“工作造就人格,不忘初心奮勇前行”,黃文秀駐村前,貼在百色市委宣傳部辦公室欄上關于她的一句人生格言,成為對這三組數字含義的深刻詮釋。6月25日,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獲悉,黃文秀已被追授“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傳承百色革命先烈精神,我們責無旁貸”
1989年出生的黃文秀,是百色本地人,2016年從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后,放棄了南方電網的高薪邀請,毅然回到家鄉百色參加工作,成為百色市委宣傳部的一名干部。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卻又回到大山深處,對此很多人不理解。“百色集‘老、少、邊、山、窮、庫’于一身,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扶貧難度大,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家鄉需要我,我必須回去。”黃文秀態度堅決且飽含深情。
2018年3月,她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到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挑起了當地脫貧攻堅的重任。“投身到祖國和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將知識落地生根,將百色革命先烈們奮勇前進、不斷拼搏的精神傳承下去,作為一名黨員,作為青年一代,我們責無旁貸。”在黃文秀生前留下的工作視頻中,她不只一次表達過要扎根基層,不辜負國家對駐村第一書記的期望、用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使命的決心。
“11個屯以前只有6個屯的道路被硬化,其他屯都是土路,一下雨路上全是泥坑,走都走不過去。”百坭村老支書梁建念感慨說,黃文秀來了后跑上跑下,給村里兩個屯修了路,新建4個蓄水池,還給村里安裝了太陽能路燈,“過去農村一到夜里就黑漆一片,誰也不愿出門,現在再晚也是亮堂的。”
隨著村里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以種植砂糖橘、茶油樹、水稻為主的百坭村產業也慢慢有了起色。在黃文秀駐村短短一年多時間里,砂糖橘種植面積從不到1000畝擴大到2000多畝,村里88戶418人穩定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71%,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38萬元,被評為2018年度“鄉風文明紅旗村”。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百坭村去年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脫貧18戶56人,發展生產脫貧42戶209人,黃文秀聯系幫扶的三戶貧困戶都在其中。“其中一戶被異地安置了,兩戶還住在山腳,離村委會都比較遠。”村委會主任班智華對記者說。
暴雨過后,路面上還有深洼積水,通往已脫貧的村民韋乃情家的村道依然泥濘難行,途中記者所乘車輛多次因為上坡輪胎打滑。“車子開不攏,只能從旁邊的高吊橋上走過去。”在班智華引路下,記者踏上一座50米長、10米高、寬不到一米的高吊橋,走在上面吊橋會大幅度左右搖擺。
“我們全家都是壯族人,媽媽只會說壯語,不會說普通話。”韋乃情18歲的女兒韋美留告訴記者,黃文秀每個月最少會來家里兩次,有時會來個七八次以上,每次來都買一些牛奶、書籍,給家里的小孩買玩具。“高中貧困補助也是她幫我申請的,一個學期有1750元,我爸媽都不識字,也不會用智能手機,國家有什么扶貧好政策,她都會耐心講給我聽,反正有什么能幫的她都會幫。”韋美留說。
今年年初,在黃文秀的帶動下,韋家種了22畝茶油樹,申請到含撫育補助在內的7000元補助,4-5年后將有產出。“以前種植木材,要10多年才能見到效益。”在女兒的翻譯下,母親龍氏練對記者表達著對黃文秀的感謝之情,“家里還種有4畝茶葉,養了兩頭小豬,在山下還有一些小雞,她還為我們申請了‘雨露計劃’。”
在百坭村村委會副主任黃世根眼里,黃文秀駐村后,對待村民就像對待家人一樣,經常幫助村民干農活。他因為年齡比較大,不會用電腦,黃文秀便手把手地教他,還在村委會屋后地里種菜,經常做飯給他們吃。“有時村里開早會,文秀書記會在大家去之前準備好早餐。”黃世根說。
“明天一早要開會,趕不及。”這是6月16日晚黃文秀看望患病父親后,匆匆踏上返村路程時留下的一句話。當晚百坭村遭遇強降雨,大量農作物被淹沒,黃世根認為,匆忙回村也是因為她心系災情的緣故。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有信心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黃文秀生前的一句鏗鏘誓言,猶在耳畔。在她駐村宿舍的案桌上,那本《紅星照耀中國》血色封面依然耀眼。“知重負重,永遠奮斗,將是我們共同的理想。”百色市22名擔任駐貧困村第一書記選調生們紛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