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貴和劉桂春是兩口子,但氣場太不同了。
丈夫話不多,靦腆,總是微微含著笑意,一直向老鄉跟前湊近些,再近些。妻子嗓門亮,問她什么,都看著你的眼睛說事,思路清晰,一股子熱忱。
如果說他倆有什么共同點,那就是忙,大忙人。在貴州銅仁萬山區,楊昌貴是山溝溝里下溪侗族鄉黨委書記、鄉長,劉桂春在城里的經開區干著管委會副主任。
2018年,區里通過國家評估驗收摘了帽,兩口子反而更忙了。女兒送到寄宿學校,兒子交給丈母娘。都在忙啥?去瞅瞅便知道了。
想找楊昌貴,不容易。車行兩小時,一路全是彎,惡心得快吐了。先下到山腳,再繞上山腰,眼前方才是下溪鄉瓦田村。
半石漠化的山區,人均耕地只有0.5畝,也就半個多籃球場大小。這里農業生產條件差,曾經窮得叮當響。
前幾年,萬山搞起產業扶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萬畝荒坡種下山地生態刺葡萄,不少下溪人慢慢有錢了。現在,葡萄園上了規模,鄉里又瞄上大棚蔬菜種植。
見面時,楊昌貴正在大棚里查看長勢。“包保到棚,經營盈虧與干部績效工資、評優評先掛鉤。從品種選擇到技術保障,每個環節,都要深度參與。”
與之前散戶經營不同,下溪鄉與區里引進的企業合作,扶貧資金、土地等資源打包入股。基地與農戶成了合伙人,六成年利潤給困難群眾分紅。
帶頭當菜農,楊昌貴有更大圖謀。“要向企業取經,關鍵是學經營理念。把蔬菜基地變成休閑景點,這是長遠目標,農旅融合嘛。”
村頭,“楊書記”與山里人繼續淘金。城里,“劉主任”則一直尋思著幫人找崗位。
原來,萬山九成以上的企業都落在經開區。周邊鄉鎮貧困戶,尤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要想找工作,這里是個好去處。
“只有飯碗端穩了,才不會窮回去。”劉桂春心想,一定把這條盯緊了。
摘帽以后,還比較困難的群眾往往上了年紀,文化水平低。對企業來說,不是理想的招聘對象。除了每周開協調會掌握用工需求,劉桂春還主動上門,說服企業拿出合適崗位,一定程度放寬招工條件。
好不容易做通了東家的工作,帶著崗位去找年富力強的,一些人又犯嘀咕:收入低,干起來沒勁。
小伙子姚應進曾在重慶讀中專,畢業后就在當地找了份工。然而,母親查出重病,花了不少錢。他想回鄉照看著,可面對2000元左右月薪,猶豫不決。
“你有專業技術,回來機會很多,不比外面差。”劉桂春幾次找他談心,聯系對口崗位。如今,姚應進在一家新能源汽車廠站穩了腳跟,工資待遇慢慢提高。家人顧到了,收入窘境也有緩解。
“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一人有工作。”劉桂春介紹,區里還從扶貧資金中拿出1.8億元,作為貧困戶股金注入當地6家企業,每年拿分紅。
現在,楊昌貴與劉桂春最常在全區扶貧工作會見面。兩口子,一個出門朝東,奔山間地頭,一個出門向西,跑園區工廠。想再見他們一面?難。又忙著給鄉親們辦事去了。
繼續往前沖,靠什么
黃超
好久沒看到小跑著迎接一個人的場景了。一個種植戶看到楊昌貴,立馬跑著過來。這是他的結對戶,曾主動申請脫貧。只要遇到好政策,楊昌貴還會問人家要不要,都被拒絕了。“什么都想著我。得給更需要的人!”
要說待人特親的楊昌貴勝在一個情字,那劉桂春強在一個理字。敢拼敢干的她,解決問題時自有道理、頗有條理。先牽線搭橋介紹工作,再組織就業培訓,爭取讓更多人能夠自食其力。
摘帽之后,要讓脫貧的不返貧、貧困的再加把勁,帶動老鄉時就得講感情、有條理。有多年情分,有辦法好使,誰不想跟著這樣的干部繼續往前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