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有點子才會有出路
肖瑢(左)到村民徐春麗家查看肉牛養殖情況。宣柏宇 供圖
2019年7月,作為云南省昌寧縣委組織部的一名選調生,26歲的我被選派到柯街鎮扁瓦村駐村鍛煉。
當時,扁瓦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2戶、489人,村黨組織也因規范化創建不達標,被確定為“軟弱渙散黨組織”。
到村后,我和村干部一道,努力探索黨建引領、強村富民的實現路徑,深深體會到:工作抓在點子上,就會事半功倍。
創新組織活動安排
扁瓦村有15個村民小組,黨員居住分散。黨組織“三會一課”不正常,農忙時少數黨員不參加組織活動。我與村干部商量后,把“三會一課”時間盡量安排在晚上,避開村民干活時間。會議地點也由村部搬到室外,改為“田頭會”“地埂會”。而且,依據各類重點工作,有針對性的選擇會議地點。比如,推進產業發展,就把課堂放在產業發展好的村民家大棚里;在人居環境提升行動中,誰家衛生差,我們就去誰家開現場會;推動惠民新政落地,村里哪里嘮嗑的人多,我們就到哪里開“閑談會”……切實提高“三會一課”吸引力,讓黨員主動積極參與。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扁瓦村黨組織被評為“2019年昌寧縣脫貧攻堅優秀黨總支”。
培植群眾致富動力
扶貧先扶志。只有讓村民個個都變成勤快人,脫貧致富才有內生動力。
有件事讓我印象深刻。2019年夏,一場山洪損毀了村民吳桂海家的房屋。我多方奔走,很快為吳桂海爭取到了地質災害重建補助。可半個月過去了,吳家建房還是沒有動靜,經詳細了解得知,原來,他家房屋位于地質災害區域內,不適合建房,但易地建房需要占用人家的田地,對方不同意,建房的事就這樣拖下來了。我趕緊走訪周邊群眾,最終通過置換方式解決了難題。2020年3月,吳桂海一家住進新房。在一處坡地上,吳桂海還種下了一大片果苗。他說,“好日子就在前頭了。”
2020年,我們村開始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需要硬化農耕道路10多公里,這本來是一件大好事。可有群眾反映,項目施工會導致灌溉溝損害,少數農田無法灌溉。村民小組組長吳林芳跑來跟我喊:“路修好了,但水沒了,我們吃什么呀!”我多次和群眾開會商量,向專家請教溝渠修復方案,最后,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修復溝渠2公里,恢復灌溉面積186畝。“有了水,烤煙、豆子就有希望了。”吳林芳當著村書記的面使勁夸我。
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他們就愿意聽你的,跟著你走。如今,村里不少事,只要招呼一聲,群眾就會沖在前面!
打造本土主導產業
依托村里的地形和氣候,這兩年我們重點打造了“一豆二葉三張嘴”產業。“一豆”就是甜脆豌豆、紅豆、無筋豆、四季豆系列產品,“二葉”就是烤煙和茶葉兩張葉子,“三張嘴”就是豬、牛、羊三張嘴。
2020年,我們村僅甜脆豌豆一項,產值就達1100萬元。最近,無筋豆也上市了,一畝地可收入6000多元錢呢。為了做好豆產業,我們布設了田間噴水器,進行精細化管理。截至2020年底,扁瓦村人均純收入12375元,村集體收入增至11.4萬元。
上世紀50年代末期,村里曾引進了一批茶樹苗,經過幾十年發展,茶園規模最大時有1500畝。因缺乏有效開發與保護,多數茶樹已被廢棄、砍伐。今年,村里動員致富帶頭人李劍平回村建茶所、發展生態茶;幫助茶農搭建線上線下銷售平臺,打造茶文化館,春茶收購季,收入50余萬元,廢棄“綠葉”成了致富“金葉”。
如今的扁瓦村,是一個洋溢著生機的美麗山村,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肖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