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我來到廣西梧州市藤縣和平鎮官羅村,擔任駐村工作隊員兼書記助理。
陳浩銘(右)幫村民摘菜
“小陳,等下跟我們一起入戶吧。”到村第一天,行李還沒來得及安頓,村書記文郁便喊我一起入戶調查,她是位90后,比我大不了幾歲,但熟悉村情,作風干練。
“白面書生,手不能扛肩不能挑……”面對村民的議論,我雖感到憋屈,但決心改變。為盡快和村民熟絡起來,我開始了大走訪。每到一戶,總是懇切地詢問對方“生活上有什么困難”,可村民卻不領這份情,也不愿搭理我。后來我才明白,這種直截了當的“關愛”過于“書生氣”。
一次,在村里小賣鋪聊天,店主點了我一句:“少說話,多動手,多幫人家做點雜務農活,熟悉了自然就親近了。”這一招真管用,沙垌組的鄧爺爺年老多病,行動不便,我就幫他打掃拾掇;農戶種粉葛,我就下地幫著蓋土。沒多久,村民都愿意和我交流了。鄉親們對我的稱呼,也由“大學生”變成了“小陳”。
山林田地是村民的重要依靠,村民經常為林地吵架。有一天,石山組的阿堅和阿康因為地界吵到村委會,在了解事情來龍去脈后,我便與村干部一起實地丈量,擺事實、明道理,終使雙方達成了諒解。駐村以來,我已參與化解了5起矛盾糾紛,做到了小事不出村。
文郁對我說,“咱們村地理位置相對偏遠,東西不好賣,要是能發展電商就好了。”于是,我下果園、到地頭,了解到全村種植砂糖橘400余畝、沃柑150余畝、粉葛300余畝。據此,擬定了拓展電商產業計劃,創新“傳統走量、精品優價”銷售模式,帶動農戶優化種植技術、提高管理水平。目前,計劃已在全村實施,果蔬產業有望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