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林隊在巡邏中。
“10月10日,央視《焦點訪談》報道了我們村的村民姚明申保護菲氏葉猴的故事!”日前,云南省芒市芒市鎮河心場村書記、主任丁自樓興奮地告訴記者,通過保護“明星猴”,曾經的深度貧困村蝶變成“明星村”了。
菲氏葉猴。 朱邊勇 攝
群眾搬家,為猴子騰地
行走在河心場村,寬闊的馬路兩邊,一幢幢白墻黑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地點綴在蒼翠青山中,仿佛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讓人很難想象,這里曾是深度貧困村,網絡不通,電力不足,村民以狩獵、伐木為生。
“每到果子成熟,總有一群灰猴來‘打劫’!”早些年,姚明申和村民們并不知道,這些惱人的“灰猴”,正是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菲氏葉猴。
把猴子趕走很容易,幾把獵槍就能做到,可要把它們請回來就難了。丁自樓介紹,當地果斷啟動“搬家”計劃,將身處菲氏葉猴棲息核心區域的大靛地、幫董、分水嶺3個村民小組111戶、502人整體搬遷,“勸村民搬離故土很難,但付出是值得的。”
2018年,當地又騰出2.4萬畝地,建立了菲氏葉猴保護地。2019年,在河心場村啟動“芒市菲氏葉猴保護地低碳生態示范村項目”,將杉木林替換成菲氏葉猴等動物喜食的闊葉樹種。2020年,在網絡公益平臺發起“芒杏河菲氏葉猴公益保護”項目,吸引1600萬余名網友參與。
河心場村景色。
收繳獵槍,組建“護猴隊”
不光騰地,還要從根子上解決猴子歸來的后顧之憂。2016年,當選村黨總支書記的丁自樓,上任后“燒的第一把火”就是收槍,動員村民上交各式獵槍,盡管當時村民并不理解,但丁自樓不言放棄,經反復入戶做工作。一個多月時間,全村共收繳各類獵槍120多支,有效遏制了村民上山打獵行為。
一頭靠堵,一頭靠護。村黨總支牽頭組建了護林隊,曾經的獵人紛紛加盟。護林隊從建隊之初的2人壯大到如今的26人;工作職責從單一的森林防火,擴展到動物保護、生態治理、生物多樣性調查等。2020年,當地還專門組建了一支監測巡護隊,負責對2.4萬畝菲氏葉猴棲息地開展科學監測和日常巡護。
河心場村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菲氏葉猴提供了極佳的棲息地,“猴哥”們的日子一天天美起來,猴群數量增長至近500只,成為目前國內在單一地區發現的最大菲氏葉猴種群。
今年是姚明申從事護林員工作的第五個年頭。他驚喜地發現,離自家房屋不遠的果樹上,久違的“老朋友”回來了。
新的“飯碗”,更加有盼頭
灰色的毛發,圓圓的淡藍色眼眶,長長的尾巴……菲氏葉猴長的那張軟萌的“娃娃臉”,通過攝影師們的鏡頭,很快紅遍大江南北,半年時間五登央視。
猴子們“過上了好日子”,怎樣讓搬家騰地的群眾也過上好日子呢?
要致富,就得有產業。河心場村黨總支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成立同心茶葉合作社、滇重樓合作社等,大力發展西番蓮、草果、甘蔗、姬松茸等經濟作物;組建養殖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規?;B殖生豬、黃山羊和優質肉牛。黨員胡家虎帶頭開辦石斛代加工點,引導村里建起65家石斛家庭作坊,讓搬遷點的婦女、老人不出家門就能務工;26戶黨員、群眾自發組建運輸隊,到工地找活干,幫忙拉運材料、貨物。目前搬遷群眾人均收入從2009年的1401元,提高到現在的10375元?!拔覀儾粌H住上了水電齊全的新房,收入也有了保障。為猴讓地不僅讓出了美好的環境,我們的日子也更有盼頭了!”搬遷戶黃正善滿心喜悅地說。
搬走的群眾有了出路,留在菲氏葉猴保護核心區內的村民們呢?村黨總支以傳統產業生態化為核心,精心打造標準生態茶園,共發展生態茶葉3451畝,畝產值5000元以上,僅茶葉一項,戶均年增收15789元。
“‘甜龍竹栽培’‘云南特色木本栽培蔬菜示范與推廣’等項目正在穩步實施中。”丁自樓對未來充滿憧憬,依托云南省林科院的技術優勢,村黨總支下一步將探索建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推廣滇重樓、白芨、黃精等林下作物,逐步完善群眾增收渠道。
綠了“青山”,得了“金山”。河心場村先后被評為省級旅游扶貧示范村、菲氏葉猴保護地低碳生態示范村,一條生態保護與增收致富雙贏的路子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