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要求,明年經濟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左停表示,農業是國民經濟穩中求進的重要基礎,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穩定供給,對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意義重大。
左停認為,在城鄉融合發展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會議中提到的就業、教育、養老等問題,在農村尤為突出,“農業轉移人口生活就業的穩定,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很大作用。”左停注意到,今年會議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而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第五年提及“鄉村振興”有關內容,“鄉村發展問題是核心問題,農村仍然是重點關注領域。”
會議提出,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運用各種生產要素穩定實現各種農業再生產的能力,該能力既包括現實的生產水平,也包括潛在的生產能力;既包括物質產品的生產,也包括諸如生態服務的生產和自然環境的維護,還包括前述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實現。
簡而言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關乎產量、質量、效益在內整體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較強,但是效益問題突出。”左停說,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在于要素規模不夠優化,國際競爭力不強、易受市場沖擊。另一個原因就是成本過高,包括農田建設標準還不太高,在應對極端氣候等風險方面也有不少差距。
同時,結構優化問題也值得關注。左停表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一個系統性概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也在提升。像華北、東北平原這樣的糧食主產區足以保證主銷區基本糧食供給,但人們對山區型農業,如水果、蔬菜等也有極大需求,這就對人工成本的降低和農機裝備水平的提升提出更高要求。他建議農業生產聚焦區域優化,“不要看什么好就全部跟風去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