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清華大學的一名博士選調生,我來到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嶺鎮宜江村駐村已經210天。
蔣光昱(右一)在瑤藥種植基地。
都安是去年最后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地處深山的宜江村是典型的石漠化村,發展基礎薄弱。入村以來,水利專業出身的我靠著一輛小摩托,跑遍全村山山水水,將村情民意摸得清清楚楚,并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后援單位資源引進自來水工程項目。起初,由于我頭上的“博士帽”,村民們對我“敬而遠之”,和我交流時不愿打開心扉。但通過一趟趟入戶走訪,在梯田上、山腳下真誠溝通,村民們和我迅速拉近了距離。他們看到我走訪時不小心被毒蟲咬傷,就熱心地采摘草藥幫我處理傷口。
在對宜江村資源稟賦及發展條件深入調研后,我和駐村工作隊員商定,放大瑤山青山綠水優勢,做大做實瑤藥產業。我們請來廣西農科院、廣西中醫藥大學的專家到村“參謀”,規劃喀斯特地區特色瑤藥種植示范基地項目。依托政策優勢,借力技術資源,100畝瑤藥生態種植示范園正在建設,將引種30種緊缺藥材,開展種質資源馴化及栽培技術研究。同時,采用藥企訂單種植模式,促進村集體和村民增收。藥苗雖然還長在田里,我們已著手謀劃引進中藥制藥企業,在產地就地加工,努力打造瑤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樣板。
我很幸運,有機會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奉獻青春和智慧。通過鍛煉過硬本領和扎實作風,致力下好產業發展這盤棋,為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