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躺平”干部
近年來在基層管理中,一些地方創新懲戒舉措,將不擔當作為的單位或鄉鎮評為“躺平者”,給工作推進不力的后進者亮出“黃旗警示”,贏得一片叫好。干部“躺平”有何危害?如何讓“太平官”無處遁形?怎樣有效激勵干部擔當作為?……本期《大家談》欄目將對以上問題展開討論。
通過評選“躺平者”倒逼干部成長,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也要看到,這類評選方法并不是萬能的“靈丹妙藥”。如果過分推崇甚至依賴這種方法,反而可能會產生新的形式主義。
與以鼓勵引導為主的考核評價方法相比,評選“躺平者”采用逆向思維激勵干部,確實能起到一定作用。不過,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要注意避免一些問題。比如,不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盲目評選,甚至為了湊數,將并不符合“躺平”標準的干部選上;或者“一評了之”,缺乏后續監督措施和整改目標,讓一時的標簽成為固有印象等等。這樣不僅起不到應有效果,還會打擊干部的干事熱情。為避免類似問題出現,關鍵是要記得評選的初衷,真正思考如何通過這種評選來激勵干事創業。
根本上講,評選“躺平者”,形式是“評”,目的是為了“效”。基層干部不是機器,要起到激勵之“效”不是單憑一套指標就可以的,而是要做好系統制度設計,結合實際用心用情執行。因而,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建立科學的評選標準,設計好考核“指揮棒”,防止為追求高評價而急功近利的行為,讓受評干部心服口服。同時,要緊密結合實際、靈活公正執行制度,把握好評選工作節奏,避免給基層干部增添負擔。此外,要合理設置容錯空間,加強對“躺平”干部的教育工作,尤其要做好其思想工作,對積極整改的干部給機會、給平臺,激勵他們重新“站起來”。
當然,將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的措施前置,才是治本之策。要提高作風教育的針對性、適用性、實效性,抓住主要問題,糾正認識偏差,切實端正干部思想認識。要樹立重實干重實績的用人導向,重點選拔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善于作為、實績突出的干部,達成“用好一個人、激勵一大片”的效果。要把日常監督管理擺在更重要位置,用好談心談話、日常提醒、批評教育等手段,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把不良作風扼殺在萌芽狀態。
也要謹防“反向激勵”
蔣文軍
大張旗鼓評選“躺平者”,以“自曝家丑”的形式把工作推進不力、不擔當不作為、推諉扯皮的干部暴露在群眾面前,可以督促當地干部反思自身,科學推動干事效率提升。
一般來說,干部考核評價主要是季度考核、年底考核等方式。在考核中,有的單位會礙于面子,不敢給“差評”,有的不經實際考察,僅憑書面匯報就將干部評為稱職甚至優秀,這就陷入了形式主義。而評選“躺平者”、給后進者發黃旗,則從實際出發,通過社會公開征集、專項督查、巡視巡察、媒體曝光等方式,扎扎實實收集了問題線索,實實在在評出了誰有真材實料、誰在“蹚渾水”。可以說,一個地方敢評“躺平者”,勇氣可嘉。這是在用直觀行動,讓群眾感受到政府“刮骨療毒”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決心。
然而,有人對評選“躺平者”表示質疑或擔憂。比如,這能不能根治懶政?會不會導致獲評者“破罐子破摔”?是否具有持續性,來督促干部整改?……確實,要防止評選“躺平者”起到“反向激勵”,不過單靠評選“躺平者”來整治作風問題,確實作用有限。還是應該從思想觀念破題,引導干部認識到責任擔當精神之于工作的意義,并將其內化為履職盡責的動力。此外,為了讓評選“躺平者”的辦法具有可持續性,也應制定配套措施,對“躺平”干部做長期性、常態化考核。在符合考核要求時,及時摘掉“躺平者”的帽子,避免挫傷干部積極性。對仍然不求進取、拿不出實績的干部,則要做進一步處理,給群眾一個交代。
要把握好跑和穩的關系
何俊男
評出“躺平者”,頗具諷刺意味。“躺平”干部一直以來以各種形式存在著。有的愛推諉扯皮,對案頭工作一推了之,缺乏責任擔當;有的看似忙碌,實則毫無作為,工作經不起推敲,沒有實績;有的思想平庸、能力平庸,不求進取,對基層情況心中無數。凡此種種,不僅會給工作推進帶來阻礙,也與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背道而馳。正因如此,評定“躺平者”確有必要,可以發揮警示教育作用,約束“躺平”干部的行為,倒逼他們“跑起來”。
現實中,“躺平”的干部只是少數,但卻會給干事創業造成重大不良影響,應引起足夠警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各個領域都進入了改革攻堅期,尤其需要干部出真招、工作出實效,尤其需要廣大黨員實起來、勤起來、干起來,以扎實過硬的工作作風攻堅克難。
讓“躺平”干部跑起來,既要“加足油”,激發干部內生動力,使其真正邁入干事創業的“快車道”;又要“踩剎車”,避免因為追求速度忽略工作成效。要把握好“跑”和“穩”的關系,發揮好考核評價“指揮棒”作用,全面考核干部工作作風、工作實績等。在創新考核方式的同時,也要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給干部成長空間,以免因施加過重壓力,一味追求考核結果,而造成粗放管理甚至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