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途徑探討
——以鬧枝鎮黑松村為例
一、前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指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此,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國家統籌城鄉,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措施的推進,廣大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是存在的,直接影響了鄉村的治理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為此,探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途徑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時代意義。
按照中組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選調生工作的意見》(組通字〔2018〕17號)和《關于選調生到村任職按照大學生村官管理有關工作的提示》相關文件要求,本篇調研報告以吉林臨江市鬧枝鎮黑松村為調研對象,對其農村集體經濟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其集體經濟薄弱的原因,提出壯大集體經濟的途徑,力求切實有效的發展黑松村的村集體經濟,實現美麗鄉村建設,提高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二、促進農村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一)落實建設美麗鄉村的內在要求。2021年,我國脫貧攻堅戰正式結束, 但新的發展與挑戰也隨之而來,那就是建設美麗鄉村。在最新的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可以為農村社會注入更多的活力,提升農村居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促進農村居民的經濟發展水平。一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能夠進一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升農村地區的整體就業率。二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能夠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以及社會資源進入農村地區,為農村地區注入新鮮的血液,夯實農村整體發展的基礎。三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可以進一步縮小城鄉經濟差距。
(二)促進我國經濟整體發展的必然要求。經濟新背景下,確保區域經濟發展平衡、城鄉經濟發展平衡以及產業發展平衡,真正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第一,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可以將更多的紅利引入農村地區,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產業發展不平衡問題。第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村居民整體生活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可以更好地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我國經濟長遠穩定發展。
三、黑松村村集體經濟調研情況
(一)基本情況
1.三大水電站。黑松村位于吉林省臨江市北部,距市區12公里,幅員面積29.7平方公里,隸屬于鬧枝鎮。臨江至灣溝公路經過這里,是典型的交通主干道,交通便利。鬧枝鎮黑松村依托二道溝河的區位優勢,具備極佳的水電站建設條件,在深入調查研究、聘請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從當地實際出發,村黨支部以村集體和村民入股的方式建成了3座水電站。
2000年10月,集資380萬元的“黑松村富民電站”順利投產發電,建有水庫一座,發電機房一座,年發電量260萬千瓦,年收入可達90萬元。2008年10月建成“黑松愛民水電站”,修建攔河壩一座和發電機房一座,年發電量60萬千瓦,年收入20萬元。2011年村民又集資280萬元,興建利民電站,建有水庫一座和發電機房一座,年發電容量80萬千瓦,年收入28萬元。截至目前,黑松村入股興建的3座水電站為村集體每年穩定收入十多萬元,參與入股的村民每年可分得本金13%的利潤。
2.臨江市薪火紅色教育培訓中心。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手段與實踐方式。黑松村深入發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經濟。持續推進“聯建強村”工作,積極謀劃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工作,整合紅色旅游資源,與吊打村、冰湖村合作成立聯合社,打造涵蓋抗聯文化、勞動體驗于一體的綜合紅色教育圈,成立紅色教育基地——臨江市薪火紅色教育培訓中心。培訓中心建于2019年,集學習、展示、餐飲、食宿于一體,總投資300萬元,有紅色教育基地1處和大型會議室1處。開業以來參觀人數眾多,成為村集體集體經濟增收和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帶動了就業,增加了村民的幸福感。
(二)成功經驗
黑松村的集體化道路是在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基礎上的一次成功實踐。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優秀帶頭人的先鋒模范引領,建強隊伍,培育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領頭雁”。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大力選育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帶頭人隊伍,注重從生產大戶、致富帶頭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中選任村干部。舉辦換屆后村組干部業務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突出惠農政策、產業發展、農村電商等政策技能培訓,進一步增強村組干部發展理念和經營本領。
另一方面,規范管理,筑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安全網”。明確村集體經濟由村黨組織統一領導,制定實施《黑松村集體財務管理辦法》,建立健全村級集體資金、資產日常管理監督機制,進一步明晰村集體經濟產權,規范收益分配方式和程序,壓實監管使用責任,并納入村務公開,接受群眾監督,確保資金使用規范、發揮最大效益。緊抓企業建設,使集體化發展理念深得人心,鞏固集體經濟,積累集體財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四、存在問題
(一)人才匱乏,監督管理欠缺。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得出,黑松村共209戶、466人,其中,男234人,女232人。人員外流現象較為嚴重,尤其是年富力強、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和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到其他經濟發達地區去干事創業,造成了村人才資源的相對匱乏。留村的黨員干部年齡偏大、思想保守、闖勁不足。部分村集體項目還存在經營管理體制問題,合作經濟發展緩慢,股份制改革不深入,資產管理不到位,村級財務公開不透明都有所存在,造成村民參與熱情不高。
(二)發展資金不足,發展資源短缺。部分村集體沒有原始積累,甚至有負債,發展資金短缺成為其發展項目建設、增加收入積累、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主要瓶頸。受金融政策的限制,一些村沒有固定資產作為金融風險抵押物,無法取得金融信貸支持。受政府匹配資金補助政策要求的限制,一些扶持項目因拿不出自籌比例資金而久久難以落地生根,村民自籌難度大,金額少。
(三)政策支持不足,扶持力度不夠。人才引進的制度不夠完善,福利待遇、發展空間等制度、政策不能達到留住人心、留住人才的力度和要求,“三支一扶”大學生、大學生村官等沒辦法長期扎根農村,從事農村工作。支持村集體發展的信貸風險評估和抵押政策制約了村集體發展資金的籌集。農村招商辦廠的用地審批、證照辦理、技術支持、稅收優惠等制度政策,不能完全適應現實發展需要。
五、促進村集體發展的途徑
(一)強化教育引導,激活發展動力。做好農村工作,人是重要因素。通過完善選人用人機制,配好村級黨政班子,配齊配強村級干部,吸引更多“致富能手”“農村經紀人”等回到農村,到村“兩委”任職或回村創業。通過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大學生扎根農村,為農村發展提供人才保障。通過宣傳引導,提高村干部和村民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重要性的認識,激發他們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做貢獻的熱情和激情。通過教育培訓,提高村干部駕馭市場經濟、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能力和本領,做到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建立執行容錯免責機制,支持、保護干事者。而對于不主動作為、不敢擔當的黨員干部要堅決問責。
(二)盤活現有資源,發展優勢產業。積極利用和盤活村級集體資源,加強對現有土地資源的有效開發和科學利用,結合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和農村小城鎮建設實際,對現有閑置土地、宅基地等開展集中整治,規范用地行為,將新增的可用耕地和建設用地歸村集體進行經營管理和開發利用,通過依法出讓使土地收益歸村集體所有,用于解決資金積累,發展資金投入和公益事業等。也可采用土地入股、租賃、房屋出租等形式,為村集體經濟增加固定收益。積極結合地域優勢、資源優勢發展集體產業,在實現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同時,增加村集體的資源開發收入和服務經營收入。
(三)強化制度保障,加大扶持力度。金融機構要為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積極開發專項金融產品,通過深入調研、結合實際,擴大抵押物范圍,降低審核門檻,降低信貸利率,增加審批額度,延長貸款年限,為鄉村振興最大限度提供金融信貸支持。財稅部門要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設立專項資金,通過完善補助辦法,對征收的企業土地使用稅財稅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對土地所屬村及時返還,讓更多村享受到財稅政策支持。增加村辦公經費和村干部生活保障性收入;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組織、大中型企業參與對經濟薄弱村的幫扶與建設,“輸血+造血”,實現合作共贏。
六、結語
村級集體經濟是新形勢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要深刻認識到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對深化農村和農業改革,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重要意義。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的純潔,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作者為吉林省臨江市鬧枝鎮黑松村組織委員兼宣傳委員 趙梓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