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古村落凝聚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如何在傳承和保護中創新,讓古村既美且旺?遼寧、安徽、浙江等地進行了有益探索。
蔡鳴坤是一名設計師,曾在法國學習現代藝術,他沒想到多年以后還會回到家鄉遼寧省北鎮市大市鎮華山村工作,負責村里的露營基地設計。望向遠處的炊煙,他動情地說,在外多年,最記掛的仍是家鄉的那一抹鄉愁。
華山村有400多年村史,現保存有明清時期遼西海平房式建筑203戶,2017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走進華山村,只見石頭墻體、半圓屋頂、青灰色調,一排排東北囤頂海平房林立,仿佛走進了一段舊日時光。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建國看來,原汁原味的鄉村風味,才是真正有吸引力的資源。利用上級部門給的300萬元資金,華山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部分古建筑。在整修前,對原房屋的青磚、木頭、石塊進行編號,再像搭積木一樣恢復舊有原貌。
修舊如舊,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西遞村還有更別致的解讀。
西遞村是中國傳統村落,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現有明清祠堂3座、牌樓1座、古民居224幢,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村里先后出臺了《皖南古村落西遞保護規劃》《黟縣西遞、宏村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等,定期開展文物、古民居安全排查,同時以“支部+鄉村旅游”方式,建立了以村民為主體、企業為主導的旅游發展經營模式,每年為村集體創收超700萬元,并按一定比例向村民分紅。
西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傲力介紹,旅游發展建立了鄉村文化自信,改變了村民對古建筑的認識,從拆舊改新變為保護古建筑,利用古建筑進行旅游經營。目前村內從事旅游相關營業戶260家,從業人數超過1000人,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4萬元。此外,村里還對村民保護遺產的表現進行年度考核,得分與分紅掛鉤。
文章再好,如果每個古村都做得一樣,那就沒了趣味。如何避免千村一面,考驗著鄉村干部的智慧。浙江省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有“江南第一井”“南宋第一村”之稱,存有明清和民國時期古建筑200多處。該村以古建筑為載體,打造“百人百匠”特色街區,引進手工藝人、人文思想講師、文創設計者,開設了茶藝、刺繡、制香、陶瓷等學習體驗項目,舉辦了“讓手藝溫暖鄉村”、深澳“國風”文化節等系列主題活動。這條有著800年歷史的深澳老街,在傳統與新潮的碰撞中傳承發展,成為一批返鄉創客青年的夢想起航地。
環溪村距離深澳村僅2.4公里,是北宋哲學家周敦頤的第十四代孫遷居地。同樣是古村,環溪村的發展路徑和深澳村迥異。全村姓周的村民有658戶、2098人,很多村民的名字里都帶有一個“蓮”字。環溪村定位這個從歷史深處走來的“蓮”字,圍繞《愛蓮說》,發掘“蓮文化”,發展“蓮經濟”。每到夏天,村里荷花亭亭玉立,游客前來賞蓮、品蓮、思蓮,帶動了農家樂與民宿的發展。
桐廬縣江南鎮相關負責人說,今年江南鎮將對古村落沿線景觀進行提升改造,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程,完成江南鎮深澳村百匠藝術館建設等項目。“古村落保護應該找到差異化發展路徑,深挖鄉土味、鄉親味、鄉愁味,讓鄉村景色更美麗、文化更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