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任職,是選調生工作的第一站。2021年3月,博士畢業的李磊濤來到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武關鎮陽陰村。“入村的路竟有47道彎”,第一次進村帶來的震撼引發他的思考:深山腹地、坡高彎急,車馬出入不易,村里的特色農產品該如何走出去,制約強村富民的“坎”要如何跨過去?
發展產業是撬動鄉村振興的一個支點。產業興村,選調生如何作為?對李磊濤等選調生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考題”,也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考題”。
做大了產業,
練成了“多面手”
李磊濤是一名理工科博士,所學專業和農村需求不太對口。但他相信,“做事情的道理是相通的。”他調研發現,陽陰村的的特色產品是香菇,銷路一直不怎么好。“打開銷路和打通技術難關一樣,首先要找準‘點位’。”李磊濤拓展思維,向村干部請教、向有經驗的致富能人取經,找準“打品牌”這個點位。于是,他找人重新設計了香菇產品的包裝和商標,打響“文化牌”,接著跑展會、做直播……陽陰村的香菇再也不愁銷了。
和李磊濤不一樣,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湯崗子街道湯崗子村黨委書記助理梁雪,一到村里就找到了感覺。她大學讀的蔬菜學,學以致用,她很快將番茄作為設施農業推進項目。今年1月番茄成熟,單棟大棚產量達到2000余公斤,僅秋冬茬收入就達四五萬元。為了讓村民享受更多“豐收的果實”,梁雪還學起了“商業經”,甚至當起了“女主播”。她一方面推動村里成立湯泉一品采摘園合作社,另一方面與村里有直播經驗的“酸菜哥”合作,決定以“酸菜哥+番茄妹”的方式,通過直播帶動農副產品銷售。
浙江省常山縣何家鄉長風村開辦了53家漁家樂,多年經營之后亟待轉型。選調生姜政擔任村書記助理后,牽頭承辦了全縣首屆漁家樂十佳名菜品評選大賽,讓大家進行廚藝大比拼;同時成立了“常山縣漁家樂協會”,打響村里漁家樂品牌。借著縣里開設“鄉村振興講堂”契機,姜政還籌劃了“鮮辣講堂”,辦起了漁家樂培訓,帶出了一批有現代經營理念的漁家樂老板。之后,又成立長風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申請注冊“溪東謠”等商標,在抖音等平臺上直播銷售本地鮮辣醬,“產培銷一條龍”。
要學會“彈鋼琴”,
更要重視細節
“對選調生來說,尤其是在城里長大的選調生,進村后,要沉下心了解國情、村況,要盡快轉換身份、適應新角色。”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教授朱遠說。
進村前,李磊濤在實驗室搞科研,“比較直接、簡單”。進村發展產業,他感覺“和搞科研完全不一樣,要照顧到各方面,要會協調。”他慢慢學會了“彈鋼琴”。陽陰村有個村集體所有的茶園。李磊濤想讓村民干這份活,“讓他們多一個賺錢渠道。”但根據協議,茶園相關事宜都需要鎮上統一部署。要尊重協議內容,也要為村民謀一條掙錢之路,怎么辦?這可愁壞了李磊濤。他打了無數個電話,咨詢了多個相關部門,最后決定請第三方做“中介”,以此照顧各方訴求,順利讓陽陰村村民加入茶園工作。
去年9月,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的楊宏杰到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棗香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他和村干部一起反復商量制定出產業融合發展方案,“魚菜共生”生產示范基地項目迅速上馬:2021年11月,20棟新式拱棚在村里的鹽堿荒地上拔地而起;今年3月,20棟溫棚里種滿了蔬菜苗;4月,1.7萬尾魚苗投放完成,4套設備投產運行。一切看上去很順利,然而,5月中旬,項目突然被叫停!區自然資源局通知村里:“魚菜共生”生產示范基地有三分之一的溫棚建在了基本農田上,需拆除。
一個細節沒做到位,導致整個項目停擺。“那塊看起來像鹽堿荒地,所以我就沒對土地性質進行詳細印證。”進村以來躊躇滿志的楊宏杰,此時心頭上被壓了一塊巨石。前期投入難道就此“泡湯”?楊宏杰心有不甘。他和同事找來相關政策文件,一頁頁查找,一個個部門跑……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方努力,“魚菜共生”溫棚保住了,產業就此打下根基。“在基層工作,每一個環節都得重視,群眾利益無小事啊!”經歷了這場“風波”,楊宏杰吸取教訓,成熟許多。
攻克了“難點”,
才會有更多“亮點”
“選調生從校門進農門,幾乎是赤手空拳:缺資源、缺人脈、也缺認同,困難真是不少。”一位受訪選調生說。
缺銷路,是不少受訪選調生發展產業時遇到的共性“難點”。今年初,受疫情影響,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泗渡鎮松杉村主任助理周肇雋所在村農副產品銷路受阻。農副產品等不得、慢不得,不及時賣出去,就爛地里,農戶就白忙活了。周肇雋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為了打開銷路,周肇雋拓展了村里傳統的銷售途徑,帶著村民直播帶貨、對接電商品牌,最終通過帶貨,幫助村民實現銷售1.2萬元;借助黔郵鄉情電商平臺,幫農戶銷售蔬菜,收入5500余元。
缺規劃,是選調生發展產業遇到的另一個難題。“一個村產業良性發展,科學規劃不可少。”廣西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派駐百色凌云縣上蒙村書記助理王文濤到村后,發現部分村產業種類繁多,看似“多點開花”,實際上很多產業并未實現預期效果。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怎么少走彎路?王文濤查資料問專家,發現原因在于對村級產業的前期規劃不夠系統,盲目地采取多種產業同時推進的方式,沒有形成合理有效的產業鏈,導致投入成本大、風險因素多,收益不明顯。廣東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北聯村書記助理鄭嘉亮發現,北聯枇杷在當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一直沒能做大做強,“尚未形成統一的地域品牌,種植大戶仍各自為戰。”
缺信任,導致選調生產業項目落地難。鄉村產業發展不是一日之功,產業發展需要周期,但選調生有限的服務期,讓村民們猶豫了。廣西某市委組織部干部告訴記者,選調生想要說服村民一起發展產業,首先要懂農業生產,樹立權威性,讓村民信服;其次要為村民謀好銷路、做好后續保障,“村民吃不到‘甜頭’是不愿意干的。”有的村民還擔心產業做起來、選調生就離開了,后續沒“主心骨”。該干部說,“這需要政策全方位支持,要保障選調生抓的項目有后續保障,村民才敢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