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黑龍江省安達市新興社區,完善服務功能,努力讓居民辦小事不出社區;做好社區醫療保障,時刻關注居民身心健康;采取多種措施及時幫扶就業困難居民,幫他們提升技能,樹立自信。
黑龍江省安達市新興社區轄區面積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55戶,是個名副其實的“三老”社區——老城區、老小區、老年人較多的社區。如何提升便民服務效率、做好社區醫療保障、有效幫扶就業困難居民?記者進行了探訪。
服務便民,小事解決在社區
“家里坐便漏水,請幫忙維修。”早上8點,牛都名苑小區居民趙鳳玲阿姨從早市回來,拿起記號筆在一樓的“有事兒您說話”留言板上寫下了自己的訴求。
不一會,樓道清掃員劉秀英看到了這句話,馬上用手機通知了小區物業。維修人員李師傅即刻出發,經過檢查,他為趙阿姨免費更換了坐便器進水浮閥,下樓時把留言板上已經解決的問題順手擦掉。
就這樣,從留言到維修完成,前后不到一個小時。“社區+物業的新模式介入后,小區業主和物業的聯系更加密切。”牛都名苑小區頂泰物業公司經理徐長文說。
“這是今年以來新興社區一個全新的嘗試。上半年已經通過聯席會制度解決牛都名苑小區內大大小小的問題41件。”當天來到社區巡檢的新興社區黨總支書記、社區主任華國劍說。
有效整合服務資源、集聚服務力量、健全服務機制,最終快速解決好居民群眾反映突出的物業問題。小區內樓道燈不亮、樓道內亂堆亂放、樓道的棚頂漏水、樓道內垃圾過多、樓道內串聯網線及電線、墻體滲水漏水等“老大難”,立整立改,被一一解決。
“從去年開始,社區接連培訓了轄區內各個小區的物業經理、副經理、業委會代表,帶領大家一起精讀《黑龍江物業管理條例》。”徐長文說。
巡查結束后,華國劍回到了新興社區一站式服務中心。這座5層的小白樓,常年人來人往,承擔著繁雜的社區工作。
“這里原本是一個小學,曾經的教室大多數被改造成了社區便民服務站,后面的操場被劃分成了社區籃球場、廣場舞場地、門球場。”華國劍說,望向樓下平整的塑膠場地,孩子們正在籃球場嬉鬧玩耍。
走過社區四樓的舞蹈室,記者隱約聽到了《唱支山歌給黨聽》的悠揚旋律。推開門,新興社區童心舞蹈隊隊長王淑杰正帶領十幾名隊員排練舞蹈。這支由退休人員組成的文藝小分隊參加了大大小小的比賽,也獲得了不少榮譽,幾天后,她們即將參加安達市文藝匯演。
到了休息時間,王淑杰下樓來到水電收費大廳繳納水費。“在安達,線上繳納水費還沒有像大城市一樣完全實現,但是社區同樣為方便居民作出了努力。”
“之前社區居民為了交水費要去往3公里以外的地方,也沒有直達公交,十分不方便。我們和安達城市供水管理有限公司經過幾輪溝通,最終讓他們設立便民繳費站,并派遣兩名收費員到社區工作。”華國劍說,新興社區擁有了首個在社區里繳納水費的便民服務站。
社區銀行、快遞服務站、母嬰室、未成年人活動室、開放式書吧,“一門式”受理、“一站式”服務……隨著社區功能的完善,居民的獲得感不斷提升。
關注健康,醫療服務上臺階
“你誰啊,不是騙子吧!”新興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孫靜第一次上門宣傳全民基本醫療保險時,被居民李琳直接攆了出去。
第二次上門的時候,孫靜也不惱,細細給李琳講了一遍居民為啥要參加醫保,有哪些權益。這回李琳聽進去了,承諾第二天就去社區參保。
第三次在社區偶遇李琳的時候,孫靜發現李琳瘦了一圈,一問才知道她今年做了個腸息肉小手術。分別的時候李琳緊緊抓住孫靜的手,快人快語的她有些不好意思,“一共1000多元的手術費,醫保就給我報了800多元,多虧你提醒我參保,之前是姐不對,妹子你可別放心上。”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月定期舉辦一次健康大講堂,居民李新茹幾乎每場都不落下。這個月是口腔專題,上個月是婦科專題,在居民群里發布信息,大家按照自己的需求前往咨詢。“自己本來就關注健康養生類的知識,社區找的都是專業又權威的專業醫生,比網上五花八門的消息靠譜多了。”家里有個中考的孩子,在一次講座上,李新茹還和醫生學會了如何給孩子放松解壓。
新冠疫苗為啥要打?老人孩子能不能打?最新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和之前有啥不同?辦公桌上電話不斷。新興社區主管防疫排查的樊金輝將這些問題爛熟于心,再一遍遍地和前來問詢的居民說明白。“最近,社區把猴痘、霍亂、鼠疫這些傳染病的防治事項都印成了小冊子。一會我們就要去社區輪流發放給居民了,防患于未然嘛。”樊金輝覺得自己做的工作雖然瑣碎,但有意義。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規范整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增加相關的衛生站點,完成所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建立,并對社區衛生服務站常態化地加強日常監管。”華國劍說。
及時幫扶,靈活就業樹信心
“2019年我去社區服務大廳辦點事兒,看到告示欄里張貼的‘百家百匯’月嫂培訓班要開了,一看是免費,咱尋思就去試試唄。”袁麗輝大姐笑盈盈地回憶起3年前。
這次不經意間的嘗試,改變了袁麗輝的生活。3個月的培訓考核之后,46歲的她拿到了國家認證的月嫂資格證書。
“我們社區和安達市婦聯積極合作,引進大慶市‘百家百匯’培訓學校在社區設立了辦事處,通過線上、線下課程集中培訓專業月嫂、嬰嫂、家政服務人員,打造家門口的‘就業加油站’。”新興社區就業服務處勞動助理杜丹丹說。
就業是民生之本。新興社區加大投入,為了緩解轄區內就業困難家庭的壓力,通過入戶談心、問卷調查等方式,發現很多家庭婦女比起接受救助,更愿意通過自己的雙手獲得收入。
袁麗輝清楚地記得,伴隨著一句“袁大姐,你辛苦了”,她拿到了第一個主顧給予的6000元工資,激動得眼淚差點掉下來。這種自我認同感,前所未有。
“一年后,我被公司評為金牌月嫂,工資也漲到了每月12000元,我還介紹了好幾個老姐妹到我們社區培訓,誰不想活出個樣給自己看呢。”說到最后,袁麗輝眼里有光亮。
去年12月,社區把3位優秀的退役軍人培養選拔到社區基層組織干部隊伍中來,沈青龍是其中之一,并如愿成了一名有五險一金的社區網格長。
“我是2007年退伍的。”不善言辭的沈青龍非常珍惜這份工作,疫情防控中,在細細記下微信群里居民的需求后,身強力壯的他主動扛起一箱箱沉重的抗疫物資,在沒有電梯的老樓里跑上跑下,為居民排憂解難。
“社區建立了就業、失業、監測等一套臺賬,根據失業人員需求進行分類登記,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杜丹丹介紹,2021年,新興社區共開展線上線下摸排3次,調查社區居民4455戶、9600人次,為失業人員辦理登記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