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慶茶館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50多年前,一部現代京劇《沙家浜》,讓坐落在江蘇省常熟市的小鎮沙家浜聞名全國。近年來,《沙家浜》故事的主要發生地蘆蕩村,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把紅色精神的豐富內涵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探索出以教育培訓、現代漁業、鄉村旅游三大特色產業為主的強村富民產業矩陣,奏響了紅色賦能鄉村振興的“協奏曲”。
2021年3月,蘆蕩村入選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一年多來,在中央財政200萬獎補資金的基礎上,常熟市、沙家浜鎮兩級統籌7600余萬元用于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制定“一中心四片區”發展規劃,目前蘆蕩村正在加速推進紅色教育區、文旅休閑區、鄉村研學區、生態漁業示范區四個片區建設。常熟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用3年時間把蘆蕩村打造成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發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紅色美麗村莊縣域樣板。
開發紅色課堂,紅色基因代代傳
秋天的江南,細雨綿綿。木船行進在高高密密的蘆葦蕩中,伴著岸上傳來的樣板戲“智斗”片段唱詞,仿佛把記者帶回到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
1939年9月,活躍在江蘇陽澄湖周邊地區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為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撤出東路地區,奔赴新戰場,留下一所醫院和36名行動不便的傷病員,在沙家浜當地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掩護下,一邊醫治傷病,一邊與日偽軍巧妙周旋。這段抗戰歷史和軍民情誼便是《沙家浜》創作的真實背景。
昔日的抗日戰場,已成為紅色教育大課堂。沙家浜鎮打造了一條經典的“追尋紅色印記,銘記初心使命”紅色產業研學路線。線路由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鮑家漁村以及《沙家浜》故事主要發生地蘆蕩村構成。依托該路線,蘆蕩村聚焦紅色教育實踐,設計了系列形象IP,再加上鄉村研學項目、紅色村系列文創產品等等,僅今年“七一”就接待游客21批次,創收近30萬元。
“講好蘆蕩村的紅色故事,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原館長、78歲的徐耀良是土生土長的蘆蕩村人。
沙家浜的紅色歷史,徐耀良從小耳濡目染。為了收集36名傷病員的事跡,他多次走訪當年在蘆蕩村養病的新四軍老戰士夏光、吳之勤,參與救治傷員的村民等,積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退休后,他不遺余力參與到紅色文化宣講中。他對記者說:“你們來了,紀念館要看一看,村里也要走一走,當時‘江抗’部隊在蘆蕩村養傷修整的場景,村里都能看到。”
在蘆蕩村的黃橋自然村,一圈竹柵欄圍起的小院內,有三間白墻灰瓦房,兩小塊菜田邊盛開著各色小花,佇立在屋門邊的入黨誓詞十分醒目。“這是修復后的村民孫大生舊居,當年的新四軍養傷處,也是新四軍后方醫院的總部。”年輕的講解員林怡婷介紹。
蘆蕩村村如其名,四周是密密匝匝的蘆葦蕩,當年為軍民與敵人周旋提供了天然藏身所,加上孫大生等村民團結一致和敵人斗智斗勇,新四軍后方醫院一直很安全,直到抗日戰爭勝利。
昔日的新四軍養傷處,如今成了生動的黨性學習教育“現場教學點”。蘆蕩村黨委書記張憶妍說,新黨員在這里宣誓入黨,老黨員在這里重溫入黨誓詞,重憶那段濃濃軍民魚水情,回望今天幸福生活的來處。
“紅韻蘆蕩、水鄉往事”等紅色故事標識,布滿在蘆蕩村道路兩旁沿線的一處處節點上……紅色文化浸潤村里的每個角落。蘆蕩村創新打造的“蘆蕩學堂”,開設了“蘆蕩小蟹農”課程,“一片蘆葦有多少秘密”“螃蟹為什么會吐泡泡”……這些為小朋友量身定制的體驗課,到了周末和假期,幾乎場場爆滿。
78歲的徐雪夯,是一名紅色故事的“方言宣講員”,記者采訪時,他正在河邊的石板上洗衣服。周邊城市年紀大的群眾來參觀時,他就出場用方言講解,方便彼此交流。在蘆蕩村,幾乎每個村民都能講上一段紅色故事。蘆蕩村還專門培訓了一批涵蓋不同年齡段、熟悉村情村史、擅講紅色故事的群眾宣講員和鄉土專家,針對不同團隊推出特色講解。據統計,今年以來,蘆蕩村累計有3000多人次參與各類志愿宣講和服務。
打造紅色名片,端上文旅“飯碗”
從新四軍養傷處往南走約百米,就是阿慶茶館,是《沙家浜》里阿慶嫂用來掩護身份的場所。
“黃橋村村民黃俊慶開設茶館,在抗戰時期經常接待新四軍,提供新四軍休息整頓的場所。”當年在蘆蕩村養傷的新四軍老戰士夏光,晚年在其回憶錄中這樣描述阿慶茶館。
走進阿慶茶館,堂屋里擺著八仙桌,里間的灶臺壘了“七星灶”:一個灶膛可同時燒煮七把壺。
“游客們到這里喜歡拍照留念,看到墻上的唱詞還會來上一段。”43歲的徐玉珍是村里的志愿者、阿慶茶館的宣講員,她小時候是聽爺爺講的紅色故事長大的,當志愿者就是為建設家鄉出一份力。
從阿慶茶館出來向前走幾十米,一座二層半的小樓上,“章基一號農家菜館”幾個大字闖入眼簾。“這是前年我開的農家樂,200多平方米,可以同時容納80人吃飯。”徐玉珍指著店招,笑呵呵地說,“生意好的話,一個月能有2萬元收入!”
“我們現在是沾了紅色資源的光,享了綠色發展的福。”徐玉珍性格直爽,說話始終面帶笑容。年輕時為了討生活,她離開村子,到鎮上服裝廠工作。這些年看著村里一天天變好變美,她動了心,說服丈夫一起回鄉創業,開了全村第一家農家樂。
志愿者、店老板、章基自然村村民組長,徐玉珍一人身兼多職。平時店里不忙時,她就去阿慶茶館幫忙。
舊貌換新顏的阿慶茶館,如今已然承載起了新使命,是村民議事話事、開展活動的好去處,也是“家門口的海棠花”黨群服務陣地。
張憶妍告訴記者,村里組織黨員、村民小組長、退役軍人、致富帶頭人等組建鄉風文明宣講隊,依托新四軍養傷處、阿慶茶館等紅色陣地,經常開展紅色故事會、紅色戲劇、夜間課堂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大家認可度很高,潛移默化地實現了鄉風德治的教化效果。今年以來,蘆蕩村組織開展了20多場活動。
一年多來,在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的推動下,村子干凈了,人氣旺了,村民創業發展的底氣也足了。每逢節假日,徐玉珍會請鄰居來農家樂幫工。在她的帶動影響下,回村創業、定居的人也多了起來。
在沙家浜風景區和陽澄湖景區的輻射帶動下,蘆蕩村以公司化模式開展整村文旅運營,開發共享農莊、親子蟹塘、蘆耕菜園等農文旅項目,還拓展了農產品認養、精品民宿租賃、勞務合作為主的興農模式,一張集紅色教育、特色農業、水鄉風情、民宿美食于一體的“紅色+”鄉村旅游名片正在打造中。
發展成果共享,服務不打折扣
午后,蘆蕩村溫暖靜謐,陽光下湖面泛著粼粼波光,大片蘆竹彎著腰探出身子,三兩只水鳥悠閑棲息,周遭很安靜,只聽得到船只行進的水聲。
蘆蕩村幾乎家家養魚養蟹。站在翻建一新的農宅前望去,不遠處的湖面上光伏板整齊劃一,魚塘和蟹塘里孕育著這一季的收獲。
“受今年夏天高溫天氣影響,螃蟹‘晚熟’了,中秋沒趕上,過了國慶節,賣上好價錢。”蘆蕩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顧春江告訴記者,蘆蕩村有6000多畝水面,其中有4000多畝標準化蟹塘。大閘蟹養殖是村里的主導產業,決定著一半以上村民的“錢袋子”。
5月是大閘蟹的下苗期,當時因疫情管控,蟹苗無法及時運到村里。“過了最佳下苗期,長勢就不好說啦!”一清早,幾位到“早茶門診”喝茶的蟹農叫苦不迭。
“早茶門診”是蘆蕩村“黨建+產業”的特色項目。蘆蕩村黨委第一書記童樂告訴記者,蘆蕩村人有喝早茶的習慣,村干部在紅色先鋒站擺上八仙桌,免費提供茶水,定期邀請省市水產專家上門“會診”。一來二去,“早茶門診”的名字就叫開了。
蟹苗運不進來,村“兩委”連夜開會,經過兩天兩夜摸底后,統計出全村蟹苗需求量,由村干部分頭聯系疫情防控部門、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經多方商討、反復溝通,最終制定了涉及蟹苗出場、運輸、放養等多環節、全鏈條的防疫閉環措施。3天后,裝載2000斤蟹苗的專車從南通運抵蘆蕩村,蟹農們的心踏實了。
為了促進產業發展,蘆蕩村把支部建到了產業上。按照“15分鐘黨群輻射圈”目標,蘆蕩村提檔升級村黨群服務中心、蘆蕩先鋒站等紅色服務陣地,打造“家門口的海棠花”黨群服務體系,定期發布“蘆蕩集美”服務清單。
依托沙家浜現代漁業產業園黨建聯盟,村里進一步做大做強大洋水產專業合作社,成立電商黨支部,以“電子商務+快遞物流+特色品牌”賦能養殖業,持續提升蘆蕩水產的美譽度和附加值。2021年,蘆蕩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51912元。
“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京劇《沙家浜》的唱詞牽引著人們回想起那個風起云涌的年代,見證著新時代里一幅鄉村振興的動人畫卷在蘆蕩村徐徐鋪展。
本報通訊員 常組軒
本報記者 李海明 朱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