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凜冬至,三農響鼓擂。“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決防止出現整村整鄉返貧現象。”“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在12月23日至24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話語,句句落在廣大三農工作者、從業者的心坎上。全國各地的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小農戶、基層農業工作者紛紛表示,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大家信心倍增、干勁十足,努力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中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一份力量。
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重中之重”即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如何抓好抓實產業振興這個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總書記的這段話提出了鄉村產業的發展方向和路徑。”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照新說,“首先是發掘土特產品價值,把特色產品發展為特色產業;其次是在旅游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開發其多種功能,實現產業融合;三是在流通、加工等環節持續發力,推動整個農業產業鏈條升級。”
“土特產”是農村最有特色和優勢的農產品,具有無限的產業發展空間。“我們按照總書記的指示,在土特產上做出了大文章。”北京奧金達蜂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定順說,“在‘蜂蜜之鄉’北京密云區,我們依托當地的好山好水好蜂蜜,建立起標準化養殖基地,確立了‘合作社+公司+基地+品牌+蜂農’的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有效銜接一產養殖及二產加工銷售。今年又整合成立了密云蜂產業聯合社,打響了‘密云蜂業’區域品牌。我們有信心把‘特’字做足,惠及更多蜂農。”
農業產業延鏈補鏈,龍頭企業發揮著關鍵作用。“80后”返鄉創業女大學生魯曼對此深有體會:“強龍頭、補鏈條,總書記的話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從種養到加工、銷售,整個鏈條上各個環節都需要企業補齊,作為龍頭企業,我們提供技術指導,統一進行電商銷售,每戶蟹農可增收2萬至3萬元。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農業產業化過程中,企業大有可為。”
“總書記強調的‘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正是我們農業企業在新形勢下的發展方向。”海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包洪文說,海墾集團正在全力建成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推進橡膠加工廠的現代化升級改造,打造完善全產業鏈,實現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賣品牌”轉變,推動產業做強做大。
開發農業多元價值,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正在成為各地鄉村產業的新亮點。“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十分振奮,我們合作社找對了發展路子!”河北涉縣青陽山農產品合作社理事長趙永平說,涉縣旱作梯田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這是得天獨厚的資源,利用這一優勢,合作社建立了花椒采摘基地,開展采摘游和親子游活動,既拓展了銷售渠道,升級了銷售模式,又解決了花椒采摘雇工難的問題,增加了社員收入。
加大脫貧地區產業幫扶力度
脫貧攻堅讓貧困地區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發展基礎仍然較為薄弱,部分脫貧人口存在著返貧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要繼續壓緊壓實責任,把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堅決防止出現整村整鄉返貧現象。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最根本的還是發展產業。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指出,脫貧地區產業發展有四個重點:脫貧地區也有糧食大縣,要抓糧食面積落實、產量增加;依靠資源優勢,輔之外來技術、資本發展特色產業;發展農業觀光旅游、“互聯網+”等新產業、新業態,讓脫貧地區有持續成長性;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保障供給鏈,完善利益鏈,讓脫貧群眾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總書記再次強調底線思維,我們將銜接好產業幫扶政策,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甘肅省渭源縣常務副縣長劉麗川說,“目前全縣中醫藥的加工鏈產值達到了10億元,接下來我們繼續充分發揮中藥材資源和建設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優勢,全面打造中藥材產業集群,確保脫貧人口穩定增收。”
責任不斷線,措施落到位。“學習了總書記講話,我們發展脫貧產業更有信心了。”湖南省鳳凰縣落潮井村黨支部書記吳正國說,“科技特派員、產業顧問組下沉一線,讓我們的脫貧產業有了堅實后盾。我們村以獼猴桃種植為脫貧主導產業,在中國科協支持下,鳳凰縣成立獼猴桃科技小院、建立獼猴桃專家工作站。專家們通過高位嫁接抗病性新品種獼猴桃的辦法,今年每畝能收入4萬元。”
產業造血能力越強,防止返貧的基礎越穩固。今年中央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達到55%以上,每個縣都已發展出2-3個主導產業,為防止整村整鄉返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山西省農業農村廳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二級調研員敖軍認為,難點在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糧食生產一大軟肋是生產成本偏高,解決辦法還是要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降低種糧成本,實現節本增效。”敖軍進一步說,“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還要綜合發力,廣辟途徑。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家庭經營收入穩定增長,使經營農業有錢賺;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讓農民打工有錢賺;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創造條件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路徑。“總書記關心農民的收入問題,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山東汶上縣芳樺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房華說,“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化零為整,引入社會化服務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同時與企業對接,實現訂單種植,在提升糧食品質和產量的同時,實現了農民收入穩定增加。”
發展特色產業,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近年來,我們村在實踐總書記說的‘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上下足了功夫。”江蘇省宜興市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說,“村里在葡萄、黃桃等精品水果種植基礎上,發展了瓜果采摘業,通過鄉村旅游、田間直播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增收。此外,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如將精品大米制成了白酒和烏飯米,藍莓、桑葚等制成干貨食品,成了游客的搶手貨。今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已達15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5萬元。”
業興人和,村強民富。抓緊抓實產業振興這個重中之重,奠定了三農發展的牢固根基。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繼續穩扎穩打,精耕深耕鄉村產業,為實現農業強國目標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