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新賓稻田一景。李純福攝
劉輝正在采摘草莓。本報記者 劉佳華攝
于澤朋在查看中草藥儲存情況。本報記者 劉佳華攝
馮耀在運輸秸稈。本報記者 劉佳華攝
編者按:為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遼寧省撫順市連續20年實施“三向培養”工程,將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近日,記者走進撫順,圍繞致富能手入黨、農村黨員致富、黨員致富能手治村、農村產業領頭人帶頭發展等展開調研,記錄鄉村人才振興的生動實踐。
春回大地,又是鴻雁北飛的時節。
當晨光照徹廣袤田野,遼寧撫順的鄉村人才也在“振翅”起飛——劉輝走進草莓大棚調試滴灌設備,馮耀開著拖拉機到老鄉家里收秸稈,于澤朋走進村委會與村干部一起商議村里事務,鄧玉國翻開案頭的榨油坊籌建計劃細細研究……他們年齡各異,所在區縣、所處行業各不相同,卻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撫順市“三向培養”對象。
“三向培養”即將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20年來,撫順市連續實施“三向培養”工程,建立初、中、高級“三階梯”,既挖掘儲備本鄉本土的種養能手和帶富能人,也鼓勵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電商能手等返鄉創業,構建黨員致富能手、村干部、產業帶頭人梯次銜接的鄉村振興人才“儲蓄池”。
致富能手入黨記
田間春寒未散,溫室大棚里卻暖意融融。一顆顆鮮紅飽滿的草莓藏在翠綠的葉片下,散發著幽幽果香。
劉輝半蹲在壟間,低頭仔細查看土壤情況。“村黨支部確定你為入黨積極分子,還向鄉黨委申請將你列為‘三向培養’對象,把你這樣的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一陣電話鈴響,新撫區千金鄉前鄧村黨支部書記關切地說道。
掛了電話,劉輝興奮得握緊拳頭揮了揮。此前,他已經向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今年47歲的劉輝大專畢業后一直在外地創業。2021年,因被家鄉的草莓產業吸引,當年他就在前鄧村投資600萬元,建設15座溫室大棚。去年銷售草莓15萬斤,收入300多萬元,帶動40多戶村民增收。
“這兩年鄉黨委和村黨支部幫助我發展產業,讓我愈加體會到黨組織的凝聚力,很想成為一名黨員。”劉輝坦言,能成為“三向培養”對象,更是意外之喜。“我早就知道這個工程,張思慧就是培養對象嘛,我很羨慕。”
劉輝所說的張思慧,正是前鄧村另一名草莓種植大戶,同時也是“三向培養”對象。今年37歲的張思慧本科畢業后在市區找了幾份工作,后來看到不少老鄉家里的農產品滯銷,便辭職回鄉,帶領農戶們在網上銷售農產品。
“我在大學時沒能入黨,回到村里后,向村黨支部遞交了申請書。黨支部發展我,讓我感到自己被認可、被信任。”張思慧回憶。
為了不辜負這份信任,張思慧牽頭成立合作社,在區、鄉兩級幫扶下,幾年間先后建起了22座草莓溫室大棚。合作社去年收入近240萬元,帶動17戶村民增收。“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幫扶和培訓,我感覺‘三向培養’更精準。”張思慧介紹,撫順市農業農村局的定向結對幫扶,為她在種苗培育等方面提供很大幫助。
恰逢周末,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們走進大棚采摘草莓。張思慧遞上裝草莓的小盆,轉身拿起響個不停的手機處理起訂單。“前幾年,同學們聽說我回老家種地,挺不理解。但現在他們覺得我選對了路,有的同學還主動幫我介紹客戶。”
一旁的村民王莉熟練地包裝著草莓,在草莓種植合作社務工的她每月能領3000元。“思慧是我們看著長大的,她能從城里回村,帶著大伙兒一起干,我們都很佩服。”王莉說。
農村黨員致富記
將滿載秸稈的拖拉機停到院門口,新賓滿族自治縣北四平鄉北四平村村民馮耀跳下車,麻利地將一捆捆秸稈抱進院。鋤草機啟動,機器轟鳴,碎屑紛飛,馮耀只是微微瞇起眼睛,填裝秸稈專注如常。
忙完摘下手套,馮耀拍了拍身上的碎屑,憨厚一笑:“這是用來制作牛飼料的,一天得處理四五車。”如今的馮耀是全鄉有名的“牛倌”。
今年37歲的馮耀已有16年黨齡,初中畢業后入伍,在部隊入黨,退役后到外地與戰友創業,開過飯店、當過電工,2014年結婚后回到了農村老家。
幾番考察,馮耀感覺養牛有前景。養了7頭牛,但因管理不善,差點賠錢。在村干部的幫助下,才漸漸扭虧為盈。2020年,馮耀被納入“三向培養”對象,方向是“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縣鄉兩級黨委為他協調牛舍場地,發放秸稈補助款,還邀請養牛專家解決技術難題。
如今,馮耀的養牛場初具規模,存欄30頭牛,去年收入15萬元,還帶動全鄉10余家農戶養牛。“我養牛早,誰家有技術問題,我多少都能幫上點忙。”
選對致富路,越干越起勁兒。2020年,馮耀聽了駐村干部的建議,開始做百合粗加工。產品很受歡迎,去年收入超10萬元,從11月到次年2月是加工旺季,得雇10名村民來幫忙。村民曲曉倩在加工廠負責清洗、包裝鮮百合,3個多月掙了5000多元。
午后片刻閑暇,馮耀在加工廠車間一邊踱步,一邊規劃著購買幾臺新設備。“我們今年準備加工鮮玉米,這幾天就去申辦許可證。”馮耀展望著。
引“歸雁”,筑“暖巢”。新賓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抓培訓、抓資金、抓幫扶,新賓已重點回引返鄉創業人才149人,其中94人為“三向培養”對象,分布在種植、養殖、裝修、加工等行業,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黨員致富能手治村記
“彩鋼房20萬元,黃精蒸箱兩臺3萬元,晾曬場地2萬元……”一大早,清原滿族自治縣英額門鎮大林子村村委會辦公室里就傳來陣陣討論聲,于澤朋和村干部們正謀劃著今年的基礎設施項目。
自從去年當上村支書,村里大事小情,于澤朋都處理得井井有條。“既要當好村干部,也要當好致富帶頭人,有壓力,但也有信心!”于澤朋說。
42歲的于澤朋曾外出務工多年,能吃苦、敢打拼。2014年,一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讓他看到了中草藥產業的發展前景,便以自家的幾畝地為“試驗田”開始種植。龍膽草、蒼術……中草藥種植面積逐漸擴大,于澤朋又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帶動179戶村民年均增收超2萬元。
2019年,于澤朋被列為“三向培養”對象;去年,他又擔任大林子村黨支部書記。“前年換屆時,我們鎮黨委組織委員兼任了村黨支部書記1年多,就是為了帶一帶于澤朋,讓他盡快熟悉工作。”英額門鎮黨委書記楊雷說,“現在于澤朋干得越來越好,村兩委班子也很團結,村集體經濟越來越壯大。”
“我這10年就是在不停學習。”于澤朋笑道,“以前是學咋種中草藥,現在當了村黨支部書記,又開始學怎么帶好班子、怎么服務好村民。”
撫順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村兩委換屆時,撫順全市共有1797名“三向培養”對象當選,占村兩委成員總數的57.3%。撫順市委將“三向培養”工程定位為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重要抓手,持續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儲備力量。
農村產業領頭人成長記
開門、進屋、打開手電筒,漆黑的養菌室有了光亮,擺滿菌段的鐵架子映入眼簾。“屋里一共有8萬多袋菌段,菌段培養周期是45天……”鄧玉國一邊仔細查看菌段生長情況,一邊講起心得。
今年54歲的鄧玉國是撫順縣峽河鄉三家子村村民,2004年被列為“三向培養”對象,同年當選村委會主任;3年后,他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過去,村民幾乎就靠打工、種地、養蠶維持生計,生活不富裕。”10年前,鄧玉國帶頭成立食用菌種植合作社,6戶村民參與,當年收入10萬元,此后越來越多村民加入其中。
在三家子村,鄧玉國帶頭經營的木耳生產基地面積達120畝,年銷售收入達600萬元,為120余人提供就業崗位,戶均增收約1.8萬元。目前全鄉有近260戶農民在他的帶動下種植食用菌,年產值近3000萬元。
發揮“頭雁”效能,打造產業“雁陣”。峽河鄉黨委書記劉祥寶說:“鄧玉國帶動致富作用很大,工作能力很強,如果沒有‘三向培養’工程助力,達不到這種效果。”
撫順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傳統的鄉村人才培養往往是村兩委班子或者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什么人,就培養什么樣的人,缺口補齊了,培養也就中斷了,系統性和連續性都不夠,難以形成長效。“三向培養”工程則明確“三級階梯”分段培養,推行動態管理機制,通過定期開展培訓、積極對接幫扶、搭建交流平臺、明確培養目標等措施,形成科學合理的長效機制,確保實現對鄉村振興人才的高質量培養。
為確保培養機制落實到位,撫順市將“三向培養”工程定位為市縣鄉村四級黨組織書記工程,納入績效考核和縣(區)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各級黨委全程跟蹤幫扶,由縣級領導、鄉鎮干部、村干部、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幫扶人,與培養對象結成幫扶對子,對培養對象的成長全程關注。縣、鄉、村三級根據培養對象實際需求、自身發展情況,采取逐級培養、靶向培訓、互動培訓等方式組織培訓;各縣區委結合自身實際,向培養對象傾斜幫扶政策。
多年來,撫順市健全“聯系一批、選拔一批、鞏固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機制,市縣鄉村形成工作合力,通過現場指導、專項培訓、結對幫扶、網絡培訓等方式,推動培養對象經驗共享、問題共解、成果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