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抱團發展集體經濟,須因時因地制宜。在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鎮黨委在推進各嘎查村抱團發展集體經濟時,不斷探索創新發展路徑,走出了從初級聯合到社會參與再到村干部自主經營的三大步跨越。
第一步:抱團當“房東”
2019年,義勒力特鎮的太平嘎查和民合嘎查在烏蘭浩特市區合買了一個門面房,出租給婚紗店,每年租金有6萬元。雖然錢不多,但勝在收入穩定,不用經營管理,見效快、風險小。
整合資金購買門面房的主意是鎮里出的。鎮黨委組織委員馬賽飛介紹,太平嘎查、民合嘎查屬于無資源、無資金、無資產的“三無”嘎查,發展長效穩定村集體產業起步比較困難。為此,鎮黨委整合扶持發展集體經濟項目資金,為兩個嘎查購置門市商品房,持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純粹做量,這是抱團發展的第一階段。這種由鎮黨委主導的聯村經濟模式,對嘎查來說,是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的選擇,但并非長久之計。
第二步:合伙當“老板”
發展集體經濟,不是把數字漲上去就行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讓更多農牧民“黏”上產業鏈,擴大發展成果的受益面。不僅鎮黨委這么想,一些嘎查村也按捺不住,主動謀劃合作聯營。
走進義勒力特鎮聯村智能花卉栽植大棚,紫色的蝴蝶蘭、淡雅的丁香花、奔放的杜鵑花等30余種花卉競相綻放,花農忙管護、游人忙打卡,一派熱鬧喜氣。
智能花卉栽植大棚也是一個聯村經濟項目。與門面房項目不同的是,唱主角的是兩個嘎查,鎮黨委的角色由主導變為指導。2021年,義勒力特嘎查為提升鄉村旅游主導產業,向“花鄉小鎮”定位靠攏,迫切想要建設一個花卉栽植項目,雖然找到了運營公司,但缺乏資金,項目無法落地。而西白音嘎查有資金,但苦于沒有土地,地理位置也偏僻。
一邊是有項目沒資金,一邊是有資金沒項目,兩個嘎查黨支部在鎮黨委的指導下一拍即合:由義勒力特嘎查拿出3000平方米集體土地,西白音嘎查出資275萬元,再招引第三方公司出資225萬元,合計500萬元項目資金,建設了這個智能溫室花卉栽植項目。項目委托第三方公司經營,每年分紅20萬元,其中西白音嘎查14萬元、義勒力特嘎查6萬元。
這樣看,義勒力特鎮第二階段發展集體經濟的思路,核心為“鎮黨委引導+嘎查村主導+社會企業參與”,從效果上說,進一步助推了聯村集體經濟的成熟。但這不是該鎮改革探索的終點。
第三步:聯手育人才
進入第三階段,鎮黨委愈發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鎮里積極引入第三方公司、外來人才的同時,也加大了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他們認為,培育一支有經營能力的村干部隊伍,是發展集體經濟必須解決的“卡脖子”難題。
“硬著頭皮上,邊學邊干。”義勒力特嘎查黨支部書記李德生壓力有點大。義勒力特鎮正打造一個餐飲民宿綜合體,項目場地正在平整,即將進場施工。前期,李德生與其他鎮村干部、投資人開了多次項目推進會,盯跑手續。
該項目投資1300萬元,建成后可以為義勒力特、民生、黃家店等7個嘎查帶來集體經濟分紅,同時可以提供7-10個就業崗位。在經營管理上,7個嘎查的黨支部與第三方企業共同參與項目經營,嘎查黨支部對項目擁有監督權、決策權和收益分配權。每個嘎查要派一至兩名人員參與到公司運營中來,李德生是其中之一。
李德生當村干部經驗豐富,但搞經營是個新人。馬賽飛介紹,李德生等村干部參與到經營管理中來,是鎮黨委的決策與突破。由委托第三方負責經營轉變為村干部逐步參與經營管理,可以提升集體經濟的經營性收入占比,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嘎查黨支部既可以及時掌握項目日常運轉情況,又提升了自身管理水平,為后續聯村集體經濟項目儲備鍛煉人才。”
興安盟委組織部組織二科科長孫龍認為,義勒力特鎮探索發展聯村集體經濟模式,經歷了“村村聯合”——“村村聯合+社會參與”——“村村聯合+社會參與+自主經營”三個發展階段,在鎮黨委的統籌指導下,嘎查村黨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越來越高,資源整合與產業融合的力度越來越大。嘎查村“兩委”干部深度參與集體經濟項目生產經營,在鄉村產業發展一線大展身手,黨建引領聯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日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