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巫溪團團長黃振霖(右三)在尖山鎮大包村講解馬鈴薯綠色高效輕簡化生產關鍵技術。
青海省達日縣和治多縣團團長宋仁德在玉樹州良種繁育推廣中心鑒定后備種公牛。
4月,春耕。一批科技特派團又更新了工作動態。
重慶巫溪團團長、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黃振霖領到了新課題,今年重點推廣馬鈴薯產業綠色高效輕簡化生產關鍵技術。此時,也是牦牛產犢旺季,青海省達日縣和治多縣團長、玉樹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宋仁德來到示范戶家里,給小牛犢量體稱重,測定基礎資料。
向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選派科技特派團工作開展一年以來,專家們送去產業強、農民富的“金鑰匙”,平地、高原、山林、牧場處處都播撒著希望的種子。
強業的鑰匙:既要育出良種,也要打出品牌
把責任扛起來,推動160個縣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不掉隊、趕上來,是科技特派團的政治使命。專家們到基層后,走訪調研、問診把脈,幫助解決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使科技真正轉化為生產力。
環縣是甘肅省重要的肉羊生產基地,全縣羊的保有量300多萬只,然而肉質平平,賣不上價錢??萍继嘏蓤F調研發現,問題出在飼草上。環縣團團長、定西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彥明介紹,當地老品種大燕麥畝產草量300到400公斤,抗旱性差,天不下雨長不出苗是常事??萍继嘏蓤F引進“定燕2號”新品種,能長到1.3米,比原來品種高出20厘米,畝產青干草達600公斤。
“今年準備把試種面積擴大到3000畝,主要用于繁育良種,大約能產500多噸種子,明年就能把新品種擴大到5萬到6萬畝。”在劉彥明的工作清單上,除了擴種燕麥新品種,還包括引進苜蓿、青貯玉米和甜高粱,到時將極大改變環縣飼草質量,用好草養好羊,助力環縣打出肉羊品牌。
想要贏得市場競爭,補上技術、設施的短板固然重要,營銷、品牌等軟實力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覷。很多科技特派團在技術和品牌上協同發力,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在專家們的助力下,重慶巫溪洋芋的優質品種種植面積達到35.6萬畝。巫溪團團長黃振霖認為,品牌是引領農產品消費、抵御市場風險的重要力量。她組織科技特派團到北京學習,考察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中國農機化研究院等有關農產品加工研發的做法,希望把巫溪洋芋的品牌打響。
去年4月,黃振霖聯合相關部門召開了巫溪洋芋品牌推廣研討會,圍繞巫溪洋芋如何產業化與商業化進行探討,制定了包括名廚廚藝秀、特色美食體驗和網紅直播帶貨等活動在內的推廣方案。8月,科技特派團舉辦了好吃洋芋品鑒活動,邀請專家和大眾評審“盲吃”25種洋芋,最終選出了興佳2號、華頌7號、中加2號等10個好吃品種。黃振霖說,“這次品鑒會是一次篩選會,也是一次巫溪洋芋的品牌推廣會?!?/p>
助農的鑰匙:眼前增收益,長遠提素質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科技特派團開展工作以來,成效立竿見影,基層干部群眾對科技特派團紛紛點贊。
廣西東蘭縣武篆鎮中和村村民陳語堂,在東蘭縣團長、廣西河池市蠶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廖先謀的幫助下建立了家庭農場。陳語堂有200畝桑樹,廖先謀運用桑枝葉畜牧家禽飼料化技術,把養蠶剩余的桑葉做成雞鴨飼料。一年下來,每畝桑樹增收近300元,而用桑枝葉喂養的靈山雞、瑤雞品質得到明顯改善,每斤價格多賣10元。吃到“科技紅利”的陳語堂對“師父”廖先謀連連夸贊。
既幫助農民鼓口袋,也幫助他們富腦袋。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升是科技特派團“四個明顯提升”的目標要求之一。
貴州劍河縣磻溪鎮高壩村村民彭在植,這兩年從養殖轉行種丹參。第一次種,沒經驗,種上之后發現成本很高,尤其是除草,不到100畝地除草人工費近10萬元。
科技特派團的專家們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生物環境、土壤、水、海拔等條件,制定了解決方案,建議利用綠色防控技術降低除草成本,還協助彭在植申報“定制藥園”。由于“定制藥園”在選址、種植規模、品種等方面有著嚴格要求,專家們對項目申報的流程、實施內容及合作社發展前景做了詳細分析,并出具權威報告,還幫助建立藥材質量追溯體系。跟著專家做表格、填數據,彭在植開始入門了,他懂得了要利用政策條件發展產業,利用技術手段提升質效。
為了讓科技服務覆蓋更多的農民,不少科技特派團建立了線上溝通機制。貴州務川團建了若干個微信群,將相關部門、專家、鄉村干部、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等全部納入?!霸诤0?00米到1200米的地方,移栽哪種花卉可以存活?”“昨天下村開展服務,發現部分李子樹的葉子蔫了,請專家們幫忙!”微信群里,一個問題拋出,隨即便有專家“接單”解答。單次線下培訓只能容納幾十人,線上問答是一個有益的補充,農民們紛紛夸好。
推廣的鑰匙:抓住關鍵少數,讓“鄰居”來說話
與數字打交道、與土地對話,是科技特派員的長項。然而,在160個縣推廣新技術,不僅關乎專家們的專業水平,還考驗著他們做農村工作的本領,不少專家在新技術推廣過程中碰過壁。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農牧民有慣性思維。”一開始,內蒙古四子王旗團團長、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劉志萍的大麥新品種推介并不順利,當地人依賴老鄉的留種,即使種性退化、效益不高,也不敢嘗新?!爸灰覀兘ㄆ鹗痉短铮檬聦嵳f話,我相信會有更多農牧民選擇新品種?!?/p>
最終,東八號鄉韭菜溝村書記周長青拿出100畝地打配合戰,種下了新品種——蒙啤麥5號。原來村里大麥的畝產籽量只有200斤,新品種達到了500斤。劉志萍對接下來的推廣工作充滿了信心。
“農民最聽誰的話?農民最聽他鄰居的話?!?月在福建南平舉辦的科技特派團團長培訓班上,一位授課專家的觀點引發了各位團長的共鳴。專家們認為,從當地黨員干部和種養大戶等“關鍵少數”入手,通過他們帶頭做示范,對新技術的推廣工作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草場退化,牛羊越養越多、越養越瘦,出欄率降低曾是青海曲麻萊縣、治多縣、達日縣的通病。針對這一情況,宋仁德提倡種草養畜、冬季補飼。“我們原先自認經驗豐富,根本不信專家那一套?!鼻槿R縣秋智鄉加巧村村民尼瑪才仁說。
高效養殖方法不被牧民認可,宋仁德并沒有放棄,苦口婆心說通了多位示范戶。他帶著技術員在海拔4800米的牧場一住就是好多天,每天都忙得嘴唇發紫。牦牛高效養殖示范戶、玉樹市巴塘鄉上巴塘村牧民俄格的變化最明顯。他家的200畝草場過去養了40頭牦牛,每年只有4頭牛出欄?,F在通過種草養畜、冬季補飼的方法,只養35頭牦牛,每年卻能出欄6頭,年均純收入增加8000元。宋仁德和牧民們算經濟賬,“每年補充飼草料,一頭母牛雖然增加了300元成本,但在出欄的時候,凈收益能夠增加1000多元?!睌[事實講道理,看到身邊的人受益,原先猶豫的牧民態度轉變了,思想觀念也更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