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發
只有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能拉近與百姓的距離;只有睡在農家的炕頭上,才能獲得百姓的信任。走進群眾、讀懂群眾,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群眾。以前我總說,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幫老百姓多做一件事。現在我老了,接力棒交到了你們年輕人手里。希望你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做好本職工作,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要把群眾的冷暖利益放在心上,把為群眾排憂解難落實在行動上,在服務群眾的生動實踐中踐行最初的理想、實現青春的價值。
——“時代楷模”、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鄉原草王壩村書記黃大發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鄉葛藤村選調生徐勝利:
用心用情用力辦實事辦好事辦成事
第一次聽到“黃大發”這個名字,還是在我讀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對他用命換水的精神既感動又好奇,好奇的是他在絕壁鑿“天渠”怎么做到的,那種艱苦和勇毅真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研究生畢業后,我以一名選調生的身份來到了黃大發老書記的家鄉工作。在這里,我有幸常聽老書記講他帶領群眾修渠飲水的那段刻骨銘心的故事,有幸走過他帶領群眾修渠引水的那段崎嶇的山路,每次走到”大發渠”前,看著遠處令人顫抖的擦耳巖峭壁,聽著溝渠里悅耳的清泉聲,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到昔日鑿山修渠的艱苦歲月,似乎真真切切聽見一聲聲勞動號子響徹山谷。那一刻,我終于明白了絕壁鑿“天渠”是怎么做到的:靠的是一種信仰,一種擔當,一種執著。后來,通過基層鍛煉,我漸漸讀懂了黃大發不僅僅是一個名字,他是一種精神、一面旗幟、一盞明燈。
徐勝利(右)
奮進新時代,青春正當時。作為一名扎根基層的選調生,我將以時代楷模黃大發為榜樣,勇立時代潮頭,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始終牢記為民服務的初心,立足崗位,堅持干字為先、實字托底,從“心”出發,努力走好鄉村振興路,在邊學邊干中厚植自己的人民情懷,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用心用情用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成事。
貴州遵義市播州區龍坪鎮上水村選調生陳歡:
在“能為”時代 綻放“有為”青春
黃大發老書記是“時代楷模”,他的先進事跡每一行每一字都讓我深受震撼。他帶領群眾鑿渠引水,通過艱苦奮戰,一條橫跨3個自然村、10余個村民小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終于貫通,從此改寫了草王壩村缺水的歷史。黃大發修渠的過程,就是一個戰勝無數困難的過程。以黃大發為榜樣就是要像他那樣,敢于直面問題迎難而上,面對貧困不退縮,面對懸崖絕壁不膽怯,面對失敗不氣餒,主動擔當、攻堅克難。作為一名到村任職選調生,就是要以黃大發為榜樣,始終深入條件艱苦、矛盾集中、困難突出的地方,在鞏固脫貧成效、助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貢獻青春力量。
陳歡(右)
在第一次修渠失敗后,黃大發同志主動申請到水利站邊工作邊學習3年多時間,積累了豐富的水利工程建設經驗,回到草王壩村重新測繪,科學規劃水渠線路。終以零傷亡戰績,順利完成水渠建設。邊學邊干、學了再干的做法,對我啟發很大。到村任職兩年,基層很多事并不熟,一開始連村民誰是誰都認不清,為此,我積極踐行黃大發的楷模精神,干學結合,勇于學習,善于學習,向干部學、向專家學、向村民學,現在我處理起基層各項工作得心應手多了。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我們選調生工作、生活在這個充滿機遇的偉大時代,就應該以“時代楷模”為榜樣,勤勉工作,奮力在“能為”時代綻放“有為”青春。
貴州遵義市播州區團溪鎮兩路口村選調生羅洪遜: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當代愚公”黃大發,絕壁天渠映初心,他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令我敬仰。“愚公移山就是為人民服務,讓我再活一次,我還做‘愚公’。”我們青年干部就應該像黃大發一樣,牢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為人民全心全意服務到底。在基層這片沃土中,青年干部應該像一顆樹一樣,做到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只有根扎的越深,枝干才會長的越粗壯,才能擔負起時代的重任,在為民奉獻的道路上才能經得起風吹雨打,才能真正做到“共產黨員就是要干一輩子,不是半輩子”。
羅洪遜(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