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正是芒果生長的關鍵時期,貴州省草業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科技特派團貴州望謨團團長龍忠富帶領專家團隊來到望謨縣油邁瑤族鄉平卜村,給芒果種植戶講解修剪養護、施肥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管護技術,芒果種植戶們受益匪淺。
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專家們把握住糧食蔬果生長的關鍵時節,深入鄉村一線,在田間地頭傳授新技術,打通科技進村“最后一公里”,把科技的種子撒播在幫扶地區。
組織“搭橋”,圍著農民轉
“王老師,我們的干草總是發霉,影響安慕斯牛進食,要怎么解決?”
“織金縣天氣濕度較大,堆積干草易發霉,在飼料中添加0.5%—1%的活性炭及脫霉劑,能有效改善干草發霉情況,為安慕斯牛提供更加優質的飼草。”一場熱火朝天的群眾會在貴州省織金縣金龍鄉肉牛育肥場里上演,群眾口中的“王老師”便是國家科技特派團貴州織金團團長、畢節市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明進。王明進是肉牛養殖方面的專家,群眾有肉牛養殖方面的難題都喜歡向他咨詢,每次王明進團隊來到織金縣開展科技服務,總能吸引許多群眾前來請教。針對這一情況,織金縣委組織部主動牽線搭橋,與金龍鄉、三塘鎮等鄉鎮、街道聯系,請科技特派團專家在肉牛養殖場、家庭牧場組織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向群眾宣講種養技術,現場與群眾互動,引導群眾主動咨詢農業生產知識。
國家科技特派團成員都是國內種養方面的權威專家,如何把國家組團式幫扶的紅利落到實處,讓農民感受到幫扶的力量?各地積極對接科技特派團,創立創新機制,想盡辦法讓科技留在田間,把新觀念留給農民。甘肅省定西市建立“一對一”長效工作服務機制,把保障支持科技特派團納入黨委人才工作協調機制,作為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和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進行考核。從“單兵作戰”到“組團服務”,定西市建立科技特派團成員包鄉聯村機制,47名科技特派團成員聯系全市119個鄉鎮、1887個村,11個產業小組主動對接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全程精準指導服務。
同樣,云南省紅河州組建科技特派團服務工作專班,在工作統籌、服務保障、溝通聯系等方面主動作為,全力做好科技特派團服務保障工作。紅河州委組織部牽頭科技、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部門,抽調精干力量,組建科技特派團服務工作專班,按照“一對一”原則,即一名專班成員服務一個特派團、聯系一個縣,做好雙向溝通對接、綜合協調、服務保障等工作。
技術示范,做給農民看
科技特派團帶來了新技術,但由于農民對新技術并不了解,在沒有看到實際效果之前,他們不一定會接受。如何說服農民,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新技術?科技特派團通過在示范園、企業試驗新技術,做給農民看,用看得見的效果說服他們。
云南省瀾滄縣有茶園42萬多畝,茶農6.3萬戶、28萬多人,茶企1000多家,但面臨著茶園衰老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引進新品種,進行嫁接改良。茶園改良會影響當年收成,多數企業和茶農積極性不高。科技特派團瀾滄團選擇了兩家改良意愿較高的企業,帶領企業負責人到普洱市調研優良品種的長勢和市場價格,將兩個新品種引入兩家企業的示范基地。試種結果顯示,兩個新品種的鮮葉比老品種每公斤多賣了2-4元。
試種的良好效果引起了許多茶農的興趣。今年初,科技特派團瀾滄團茶葉組專家帶上嫁接工具和新品種穗條,前往兩家企業,面向茶農開展茶樹嫁接技術培訓。茶農中有拉祜族人,聽不懂漢語。普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高級農藝師陶仕科一邊通過課堂理論培訓,一邊在茶園用掌握不多的拉祜族語給茶農介紹新品種的優點,手把手教他們嫁接技術。科技特派團幫助這兩家企業嫁接了新品種100畝,嫁接成活率達80%以上,新品種長勢良好。嫁接新品種的消息在瀾滄一傳十、十傳百,附近的村民看到新品種長勢好,紛紛向科技特派團專家咨詢,要改良自家茶園。僅一個月,瀾滄縣自發嫁接改良的茶園面積就有近200畝。
玉樹市是青海省玉樹州的農業主產區之一,但因青稞品種老化退化嚴重,整體生產水平偏低。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研究員、科技特派團玉樹市團團長吳昆侖的解決辦法是引進優質品種和推廣先進農技。不過,他也面臨著當地農牧民傳統生產習慣和思想認識不到位的難題。科技特派團以示范基地和合作社為核心,利用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優勢,強化對種植養殖戶的帶動,在玉樹市兩個鄉建立400畝青稞品種示范基地。引進的青稞品種適應性強,畝產量達到144公斤,較老品種增產12%。示范效應出來了,農牧民眼見為實,新品種快速得到推廣。
走村入戶,帶著農民干
春天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期,3月中旬,貴州省農科院園藝所助理研究員、國家科技特派團貴州三都團團長盧松來到大河鎮交同壩區里,給農民現場講解蔬菜育苗、移栽以及應對干旱天氣的注意事項。“育苗要適當通風、煉苗,防止秧苗徒長。”“移苗要施足底肥,澆好定根水。”“盡量使用膜下滴灌,節約用水。”……面對面、手把手的培訓,讓辣椒種植戶吃了定心丸:“今年豐收肯定沒問題了!”
科技特派團帶著技術來到田間地頭,也帶著感情和農民交朋友,讓科技的種子埋在田里,長在農民的心里。
四川省鹽源縣下海鄉下海村果農鄢太雄前兩年對自家長了七八年的6畝多地高原蘋果失去了信心,去年兒子結婚前,他打算把果園賣掉。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科技特派團鹽源團團長謝紅江安撫他,“別著急,等我看過之后你再做決定!”
在果園走了一圈下來,謝紅江向鄢太雄承諾:今年就讓你的收入翻倍增長。鄢太雄將信將疑,謝紅江卻是信心十足。“果園的主要問題是樹型和修剪方式不對。”在謝紅江的指導下,鄢太雄把全部蘋果樹由原來的“高大上”樹型修剪成豐產型樹型。蘋果開花、謝花、結果、成果等每一個環節,謝紅江都來到鄢太雄家的果園,教精準施肥、修枝、疏果等技術,還時常根據鄢太雄果園生長的情況,帶上相應的農藥、肥料。這一年,謝紅江去了鄢太雄果園7次,鄢太雄由懷疑變成了徹底信服:蘋果產量由原來的每畝3000斤增長到7000多斤,蘋果個頭多數由原來的三四兩一只增長了一倍,收入由原來的7萬元增加到24萬元。
“科技幫扶,就是要讓新的技術、觀念走進農民的腦袋。”從2010年就開始到鹽源縣科技幫扶的謝紅江,走遍了全縣24個鄉鎮、街道,成為鹽源深受歡迎的“謝老師”。怎么把技術教給農民?他深有感觸:“要讓農民相信你,就要和他們交朋友,讓他們感受到你的誠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