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奮斗在農村一線的選調生們,你們被黨組織遴選出來到廣闊的農村舞臺去增長見識、施展才干,說明了你們的優秀,希望你們能夠鍛煉成為年輕干部隊伍中的“特種兵”。我六十幾年為農民服務,跑遍了江蘇的山山水水,但令我最難忘的仍然是年輕時候在武進、丹陽、宜興、句容等地蹲點農村的日子。鄉親們的淳樸、善良,系牢了我與農民的精神紐帶,堅定了我為農民服務一輩子的決心!
建設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新時代江蘇魚米之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踏上選調之路,就要不負青春、不負時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托,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行動踐行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辜負組織的關懷、人民的信任,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時代楷模”、江蘇省句容市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顧問 趙亞夫
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姚偉超:
讓農民笑容越來越燦爛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作為一名扎根在農村的選調生、一名村書記,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近年來,我帶領村民循著趙亞夫探索出來的生物多樣性農業繼續實踐,組合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丘陵山區小流域有機農業生態系統,產出中高端的生態農產品,采用“地產地銷,產地直銷”的營銷策略,對接本地中高端銷售市場,形成了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發展新模式。同時抓住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引進工商資本,挖掘本地特色,發展一二三產融合項目,延長生態農業產業鏈,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落實“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戰略。
為了整合全村資源,引導社員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我帶著村干部一家一戶解釋、簽合同,有的農戶一次說不通就跑兩次,兩次不行就跑三次,把戴莊村的發展前景及政策講透,不知跑壞多少雙鞋,最終把全村人的心聚攏到村黨委周圍,甚至有過3個月沒回家。
雖然感覺虧欠家庭太多,但是看著村里老百姓的口袋越來越鼓、村莊越來越美、農民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我想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將堅持做一名亞夫式的好黨員、好干部,為建設江蘇新時代魚米之鄉,探索中國式農業現代化而繼續努力奮斗!
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黨委副書記 王忠立:
當好趙老的眼睛和耳朵
作為一名在村里工作十年的選調生,懷抱鄉村振興的夢想,腳踏實地為農民服務,就是奮斗的青春。
記得剛走出校門那會,我來戴莊村擔任副書記。村里把發展有機蔬菜產業的任務交給我。不懂技術、不懂管理、不懂銷售“三只攔路虎”難住了我。但是,在選調生的字典里沒有“躺平”二字。白天,我泡大棚、干農活,晚上,我窩宿舍、啃書本,凌晨4點起床去跑市場。憑著不服輸的精神,我為農戶蹚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畝均蔬菜純收益達5000元,是原來的5倍,大家對我的稱呼也從白白凈凈的小王變成了黑不溜秋的老王。
作為趙老的助理,我感悟到“亞夫精神”不能掛在嘴上,而是要“用腳步丈量農村土地,用汗水澆灌農業收獲,用實干托舉農民前行”。去年夏天,近40攝氏度的高溫下,到田間地頭查看水稻生長,是81歲的趙老每周必不可少的工作,而且一跑就是大半個句容,甚至凌晨3點多還叮囑農戶“晨灌夜排”。
我努力做好趙老的眼睛和耳朵,老人家跑不到的田塊我去跑,沒時間看的稻穗我去看。在衣服濕了干、干了濕的日常中,領會“亞夫精神”的真諦。流的汗越多,服務農民的本領就越強,離成為一個合格的“亞夫二代”也就越近。
本報記者 朱秀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