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雪逸(中)在楊樓社區為社區婦女普法。徐士通 攝
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心,不斷完善村居法治建設體系,健全機制,優化格局,提升能力,已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議題和必由之路。
江蘇宿遷經濟技術開區三棵樹街道楊樓社區是典型的涉農社區。相較于城市社區有配套齊全的居住環境、素質較高的社工隊伍和發展完善的治理體系,地處城鄉結合部的涉農社區在基層治理方面存在諸多痛點、難點和堵點。對此,筆者認為,可以緊緊圍繞“一核心三體系四治融合”民主法治村居建設的工作思路,創建黨建引領、社會協同、群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鄉村治理體制機制,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
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優化法治村居治理體系。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的核心在于黨建引領。協同推進黨的建設和全面從嚴治黨,發揮村居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能夠為法治鄉村建設帶好頭、起好步。一方面建強戰斗堡壘,打造基層治理堅強核心。貫徹落實好矛盾糾紛化解、困難群眾幫扶、民情民意收集等工作機制,把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另一方面秉持共建共享,尋求基層治理“最大公約數”。以小載體、小平臺搭建社區治理良性互動平臺,成立“道德評議會”“村民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開展群眾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婦女議事等活動,推動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堅持以“三大體系”為支撐,強化公共法律服務供給。一是完善法治制度體系。完善村規民約,群眾議事等相關制度,引導構建文明鄉風。以制度促法治,構建法治新風尚。二是創優普法宣傳體系。按照“誰執法誰普法”工作要求,建立清單式、項目化普法責任清單,圍繞憲法、民法典、社會治安重點工作等,區分不同群體,常態化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三是建強法治監督體系。踐行群眾路線,建立健全流轉順暢、交易規范、風險可控的村居集體“三資”監管機制,嚴格執行村居重大事項決策“五議兩公開”制度,自覺接受群眾監督,規范“小微權力”的運行。
堅持以“四治融合”為重點,統籌法治村居建設力量。推進鄉村治理,自治是基礎,法治是保障,德治是支撐,在數字鄉村建設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還要融入“智治+”。要以提升服務效能為焦點,以數字平臺建設為抓手,通過自治激發基層活力,法治促進規范有序,德治樹立良好風尚,智治統籌治理資源。此外,要儲蓄好“源頭活水”,鍛造高質量法治人才隊伍生力軍。將法治思想、法律知識列為村居“兩委”、黨員的必學內容,筑牢法治信仰,依托“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等工作,最大限度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各方力量。
江蘇省宿遷市宿遷經開區三棵樹街道楊樓社區黨支部副書記 孔雪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