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里下河國家濕地公園風景。 周社根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眼下,各地已陸續進入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人民群眾關心期待的,就是人大代表關注的,也是黨委政府要重點實現的。
上一年的建議辦理得怎么樣?基層群眾有哪些新期盼?老鄉們又有哪些建議亟待捎至兩會現場?日前,本報記者連線河北、廣東、湖北等地的幾位基層人大代表,聽他們嘮一嘮新年新愿景、工作新方向。
“轉村”,是河北省人大代表,滄州黃驊市羊三木回族鄉羊四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萬俊男的常態。年根歲底,這位90后村書記轉村的時間更長了,1月7日直到晚上10點多,才給記者回電。“肩負人大代表的職責,必須時常到各村轉轉,我剛從村里回來,鄉親們對村子發展又提了不少建議。”電話那頭,萬俊男的言語間滿是工作狀態下的專注:“我得抓緊整理這些想法,13號一并帶到省兩會上去。”
通話前,他已在筆記本電腦上整理好了當天的“收獲”。這些日子,他正逐步完善三份建議。“一個是關于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是關于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的,還有一個是關于加強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目前第三個建議還在收尾。”
談及建議的構思由頭,萬俊男坦言,皆源于平時與村民面對面交流,以及與周邊村干部多次探討定下的主題。“尤其是到浙江余村調研,目睹一個個才華橫溢的鄉村CEO給村里帶來的變化后,我觸動很大。”羊四村是個農業村,土地資源豐富但多為鹽堿地,產業發展還存在著不少短板。去年,萬俊男和班子達成共識,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旱堿臻品種植。村里拿出5畝試驗田種植紅薯,結果超出預期,每畝產量高達6000斤,總收益超3萬元。原生態農產品深加工才能做大做強,加強品牌建設才能提高“土特產”的市場競爭力。“期待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引進,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人才支撐,村干部不但要年輕化,更要懂技術。”萬俊男在建議中寫道。
同樣身為90后,廣東省人大代表,茂名市電白區林頭鎮章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鐘國泰自帶“流量”。章班村是林頭鎮面積最大的行政村,下轄27個自然村,人口逾6000人。2020年,鐘國泰辭去高薪工作,回鄉當選為村子的“當家人”。“有壓力才會有動力,大家信任我,我就必須做好。”四年來,年輕人的闖勁、本鄉人的情懷在鐘國泰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破舊的章班小學修繕一新,有的村引入了鄉村職業經理人,有的村辦起了‘強村富民’公司,村民有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都拍手叫好。我們還準備建一個大型農產品加工中心,集中收購村里的荔枝等農產品……”2024年1月24日,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上,鐘國泰講述自己的奮斗故事,給村子帶來了“大流量”。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回到村里,鐘國泰馬不停蹄兌現自己的諾言。茂名是中國荔枝之鄉,章班村的荔枝、龍眼產量位居全鎮前列,每到收獲時節,村民們在路旁擺攤零售,效益不高。讓村民們辛苦種出的水果賣出好價格,一直是鐘國泰想要達到的目標。“經過一年建設,加工中心快要完工了,配套的物流冷鏈中心可以集中收購和加工荔枝等農產品。等項目建成,人氣旺了,我想在附近建菜市場、飯店、民宿等,它會成為我們村新的經濟增長點。”談及今年計劃,鐘國泰干勁滿滿。“作為一名從田間地頭走出來的省人大代表,我將繼續高質量履職,踐行人大代表的使命擔當,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之魂。河南省安陽市滑縣高平鎮大子廂后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景振自2018年上任后,一直致力于不斷滿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子廂后街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平調”戲曲的發源地之一。作為省市縣三級人大代表,王景振最近忙得腳不沾地。“一邊忙著準備上會的履職建言,一邊忙著籌備鄉土人才春節茶話會,邀請在外創業的企業家、致富能手等,為村莊發展建言獻策。”去年省兩會上,王景振和其他代表聯名提出的“提高文化送基層演出整體質量與水平”,已被作為民生實事得到落實。“去年11月12日,河南省豫劇團送戲下鄉來到我們村,精彩絕倫的表演得到了村民一致好評,大家真切領略到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
回顧來時路,他最大的體會是“沒錢萬事難”。“去年,我們村種植的800多畝普羅旺斯番茄、黃玫瑰番茄、粉紅西瓜等走進了知名電商平臺,村集體經濟收入比上年增加42萬余元。村集體有了錢,就能給村里辦更多的實事好事,更好地服務群眾、凝聚人心。”所以,今年他把“希望上級黨委政府出臺更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讓更多資金、資源和項目向農村傾斜”寫在了建議里。
“快過年了,家里有什么困難”“暖氣片上不要堆放雜物”……這幾天,山東省人大代表,濟寧市任城區長溝鎮南薛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薛鳳軍,忙著帶領村“兩委”開展“敲門問暖”活動。軍人出身的薛鳳軍干起事來雷厲風行,當上村書記后,他帶領全村大力發展服務業,壯大集體經濟,把一個落后村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結合平日里走訪采集的群眾心聲,薛鳳軍收集了不少助推村莊發展的意見建議。“這次兩會,我準備了兩個建議:一是農村高質量供水保障方面,建議加強農村供水排查、工程運行管護等,實現農村供水保障水平顯著提升;二是學齡前教師師德師風教育及監督方面,建議加強從業教師思想教育培訓,不斷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質量發展。”
談到村子的新年新計劃,薛鳳軍說要做的事很多:“發展庭院經濟,拓寬增收渠道;盤活閑置資源,打造共富工坊;關注一老一小,滿足多樣化需求……”總之,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是不變的努力方向。
在“荊楚糧倉”湖北省,年近五十的荊州市人大代表王靜,早年是松滋市第一代女農機手。1998年學會開收割機后,她天天“泡”在田里。有了技術,王靜和丈夫開始跨區域作業,北到東北三省,南到雷州半島。2016年,為了照顧孩子,王靜選擇回鄉創業,成立松滋濟禾農機專業合作社后,先后承辦了湖北省棉花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油稻輪作全程機械化等重大項目。
飽嘗創業的艱辛,更懂得新農人的不易。結合自己的生產實踐,王靜這次帶上市兩會的建議,就是圍繞支持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展開的。“2024年初下了暴雪,果蔬大棚壓塌了,鋼構廠房壓垮了,損失100多萬元。”王靜說,農業飯要吃得穩當,必須強化政策扶持,比如“一對一建專班,實打實給項目,點對點做對接”。她建議,市場監管局在行政審批上、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在用地保障上、供電公司在用電服務上、銀行在金融扶持上、稅務部門在稅收優惠上要共同發力、形成合力。
在農業現代化轉型的彎道處,如何跑得既穩又快?王靜的選擇是發展智慧農業。“合作社的農機有60多臺套安裝了北斗系統。”有了“智慧大腦”的加持,王靜已經從農機手轉型為智慧農業的主理人。前不久,她流轉了700畝土地,成立了家庭農場,準備開展大宗作物種植,提升糧油產量。她說,今年還要進一步推廣北斗自動導航駕駛系統,提高作業水平,“為糧食穩產豐產多做些實事”。
本報記者 車婧 許露露 倪懷成
周妍 劉鳳雙
通訊員 曾琴 閆乃謙 王政
統稿 李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