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評委好,我是青陽縣杜村鄉紅光村黨支部書記助理俞博揚,今天我匯報的題目是《‘青綠’為媒共發展 文旅聯盟促振興》……”近日,在安徽省池州市“村級聯盟”項目“大比武”擂臺上,從初選中脫穎而出的16個項目,正在進行激烈的角逐。
“村級聯盟”是池州市以鄉鎮為單位,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聯、人文相近,鏈條牽引、輻射帶動、集群發展”的思路,推進村級整合資源、優勢互補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一項創新舉措。目前,創建的89個特色“村級聯盟”,累計帶動村集體增收1.3億元、群眾增收3.3億元。
一株羊肚菌 撐起大產業
東至縣勝利鎮自2020年開始發展羊肚菌產業。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羊肚菌產業?如何讓松散的單個村共下“一盤棋”?又如何借此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這些是全鎮上下要解決的大事。
在鎮黨委推動下,2023年勝利鎮組建了羊肚菌產業聯盟,建成36個羊肚菌種植基地,覆蓋全鎮21個村,種植面積擴大到4000畝。干群同心,其利斷金。鎮黨委充分發揮“紅領鄉鄰”黨建品牌作用,動員200余名鎮村干部和689名鄰長,共同為網格化田間管理做好保障。康橋村在實踐中還總結出“鄰長+管護”的模式,在全鎮范圍推廣,羊肚菌整體出品率越來越高,效益越來越好。
產業聯盟釋放出強勁的發展動力,并通過產業主體升級、產業結構優化以及產業生態網絡完善,不斷引領著產業體系的建設。一產“鋪面”,成立強村農業發展公司,與四川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展開合作,引育優質菌種,獲得全程技術服務支持,整合涉農資金3300余萬元用于擴大生產經營,統一采購物資,每畝成本降低1580元,全鎮降低成本約600萬元。二產“布點”,建立10個加工車間和5個倉儲中心,注冊“利陽吉美”商標,實現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一體化布局。三產“連線”,打造伴手禮包,開發多種羊肚菌特色美食,在此基礎上打造“歸鳥集”主題民宿、青少年農業科普實踐基地,形成農文旅融合發展格局。
如今,小小羊肚菌做成了富民大產業,已完成銷售產值約3000萬元,預計綜合產值近億元,帶動村均經營收益超百萬元、群眾增收500萬元。
一條稻蛭 “蛭”富有道
貴池區牌樓鎮地處皖南山區,生態優良,但集體經濟發展一度艱難,如何破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蛭俗稱“螞蟥”,是一種名貴中藥材,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前景。牌樓鎮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在深入調查分析后,決定走上抱團發展“稻蛭種植養殖產業”的路子。經鎮黨委牽頭,10個村充分協商,成立水蛭產業聯盟,采取“集體入股+個人入股”模式,共同投資450余萬元,流轉土地130畝,建起了“稻蛭共養”標準化繁育基地,在種植水稻的同時,套養鯽魚、水蛭,鯽魚清理餌料殘渣,水蛭的排泄物為水稻種植提供天然肥料,水稻可以凈化水體,從而實現生態循環種養。
發展水蛭養殖,人才是關鍵。牌樓鎮佳山村黨總支書記劉宏,畢業于浙江海洋大學,有著豐富的水蛭養殖經驗,在他的參與和技術指導下,聯盟其他村的養殖技術愈發成熟,基地的水蛭養殖單產最高達2000斤/畝。“稻蛭共養”項目蹚出了一條別樣“蛭”富路。今年,無公害有機稻已產出6萬斤,產值約12萬元,鯽魚總產量1.2萬斤左右,產值約9萬元,預計年產水蛭6萬余斤,全年銷售收入超400萬元,聯盟村各村的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以上,帶動群眾增收70余萬元。
一筐生鮮 “鮮”行天下
青陽縣楊田鎮資源豐富、物產富饒,盛產皖南土雞、土雞蛋等生鮮產品,但因流通環節過長、冷藏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因素,生鮮產業規模較小。如何讓“土特產”擁抱大市場?
思則變、變則通。仙梅村通過聯合楊田村、澗泉村抱團實施“活力生鮮”聯盟項目,堅持“生產端”“加工端”“市場端”同向發力,有效解決了產業發展的難點堵點。聯盟村組織黨員、干部外出學習先進做法,回來建立了山千里農產品、仙梅養殖等專業合作社,支持大戶進行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發展家庭農場26家,年養殖產量達200萬羽。集中建設用地120畝新建5000平方米的農特產品加工車間、庫容2.5萬立方米的冷鏈倉儲中心,招引市場主體入駐經營,有效解決生鮮產品存儲難題。依托楊田農展中心,創建電商創業園,引進電商企業專業化運營,拓展國內市場。
集體受益、村民受惠。聯盟村以土地入股,從中享受硬件設施出租及分紅收益,帶動村集體年增收48萬元,鎮域內生鮮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今年以來增收超30%,電商銷售額翻番,養殖大戶戶均增收10萬余元,同時解決260余人“家門口”就業問題。
“不久前,我們成功申報了青陽縣長三角綠色農特產品加工基地專項債項目,為產業聯盟深化發展增動力、添活力”,青陽縣楊田鎮仙梅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鮑六生高興地說,接下來,將從發展規模種養、做足特色文章、推動全產業鏈發展等方面下功夫,提高生鮮品牌綜合效益。
一塊福地 “宿”造“留量”
石臺縣磯灘鄉位于縣城北部,秋浦河由南向北縱貫全境,沿途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市場風生水起,磯灘鄉黨委決心順勢而為,大力發展康養旅游,推進村集體攜手發展民宿產業,吸引游客駐留山海間、品味慢生活。2023年,在鄉黨委的引導下,以洪墩村“慢村”品牌民宿為主導,聯合其他5個村成立康養旅游民宿產業聯盟。在聯盟框架下,引入優質項目和高端民宿運營團隊,將村民閑置房屋統一流轉改造為高端民宿,由團隊運營,收益按比例向村民分紅。組建磯灘鄉民宿互助會,創新“民宿聯盟+合作社+農戶”模式,聯盟參與村各展所長、差異發展、優勢互補,洪墩、磯灘、溝汀等村以發展民宿為主,高樂、太勝、塔坑等村以發展農特產品為主,實現村集體、民宿、群眾共贏發展。目前,聯盟已覆蓋42家民宿、農家樂,累計獲得收益500余萬元。
下一步,磯灘鄉將積極主動融入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著力提升旅游承載力,以高品質康養民宿為載體,開發觀光農業、研學游等產業,唱響“春采茶、夏漂流、秋品果、冬療養”的康養旅游四季歌。
東至縣勝利鎮村民正在采摘羊肚菌。(池州市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