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村社區新貌。(南嶺村社區黨委供圖)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南嶺村社區曾是隸屬于深圳前身寶安縣的一個小村落。改革開放前,全村只有20多頭耕牛、10多臺打谷機,集體資產不足7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
40多年后的今天,南嶺村社區高樓林立、產業發達,成為固定資產35億元、人均分紅20萬元的全國文明社區。
作為全國聞名的“改革開放第一村”,南嶺村是深圳特區改革開放的一個生動樣本。
“在我小時候,我們村四面環山,家門口一大片稻田,都是爛泥路,一下雨就踩很多泥。那時南嶺村是房子一間挨著一間的老圍屋,臭水溝很多,大家都說我們村是‘鴨屎圍’,又臟又臭。”南嶺村股份合作公司黨委書記張育彪回憶說。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南嶺,南嶺村的命運由此改寫。1982年,南嶺村拿到了一筆征地費。窮怕了的村民們,大多數想直接分掉這筆巨款。時任南嶺村生產隊隊長的張偉基力排眾議,帶頭解放思想,將此款用于辦廠、改善村容村貌,成為村子日后迅速發展的根基。
1983年,南嶺村合并4個生產隊成立村委會。同年7月,南嶺村召開了無記名投票選舉村干部的群眾大會,這就是當時轟動一時的“一張白紙選村官”,也是探索基層民主自治的較早嘗試。
成立村委會后,南嶺村的管理和運作效率更高,短短幾年時間就辦起了13個來料加工廠,全村通水通電,建起醫院、學校、郵電所、農貿市場,發展文化事業、完善投資環境。到1987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達5000元,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50倍。
進入新時代,南嶺村社區改革不停步、探索不止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時俱進。
2014年,南嶺村社區聯手清華大學旗下的啟迪控股打造主題科技園,南嶺村社區以物業入股,前4年免租,同時占科技企業孵化投資基金50%股份。曾經的電子廠和舊宿舍被3棟醒目的現代化建筑所取代,這是南嶺村社區首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轉型升級項目。
2017年,南嶺村社區集體資金控股的南嶺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成立,是國內首個集體經濟創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
從人工智能“深知未來”,到激光雷達“歡創科技”,再到高端裝備“勁鑫科技”,短短幾年間,南嶺村社區投資了10多家初創企業,有的項目估值實現了幾十倍增長。其中生物醫藥項目迎來突破性進展,2022年4月,海創藥業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南嶺村收獲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實現了當初立下的“帶著村民去敲鐘上市”的承諾。
從改革開放初期僅有幾百人的小村莊發展至今,如今的南嶺村社區管理人口已有約10萬人,社區治理面臨新的挑戰。
炎炎夏日,南嶺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人氣旺盛,有父母帶著孩子在兒童館玩耍,有老人在練毛筆書法,有合唱團在排練,棋牌室、心理咨詢室,也是門庭若市。
為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居民,2010年,南嶺村社區打造了當時全市最大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室內面積8000平方米、戶外廣場6000平方米,免費為居民提供63項政務服務和43項便民服務。截至目前,社區每年舉辦各類公益群眾服務活動300多場次,參加活動居民人數達30萬多人次。
在南嶺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四樓,是“南嶺村致富思源展覽館”。該館生動展現了南嶺村發展的滄桑巨變,是全國各地來深圳參觀學習的熱門“打卡點”。
“我們正在積極謀劃舊村改造項目,力求一攬子消除歷史遺留建筑安全隱患,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張育彪說,南嶺村社區將以嶄新的面貌,奮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社區建設的新樣板。
富而思進,南嶺村社區的“新蝶變”就在前方。
本報記者 許露露
通訊員 侯俊 峰盧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