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柳,你膚色越來越黑嘍。”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高基瑤族鄉江口村,經常有村民親切地調侃年輕的同事黃柳淋。
黃柳淋是我們這批駐村隊員中年齡最小的。大學畢業考到三江縣財政局,不到1年就來到江口村駐村。從2018年春天至今,我們見證了這位初出茅廬的白面書生,是如何轉換角色,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事業中的。
雖說初入社會的90后對鄉村事務基本一片空白,不過小伙子態度端正:“不懂的,我可以跟著大家學,跟著大家一起干,邊學邊做!”到村第二天,他就跟著走訪入戶,還利用會理發的特長,為村民提供熱心服務。一傳十,十傳百,黃柳淋迅速得到老老小小的認可,“阿柳發型”成了村里一道靚麗風景。
“頭發又長了”,前些天入戶時,中里屯60多的老人覃巖姣見到我說,“阿柳這孩子,今天沒來哦。”覃巖姣半身癱瘓,孩子在外務工,平日里只有老伴覃定良在家照顧。
我們駐村前,覃巖姣每次理發,都需要老伴用輪椅將她推到10公里外的鄉政府附近的理發店打理,耗時費力費錢,黃柳淋到村走訪時,就注意到這個細節,主動提出定期帶著理發工具上門服務。“小伙子人細心,剪得好。”一回生,二回熟,黃柳淋很快成了覃巖姣老人每月掛念的“阿柳”。
寒來暑往,“阿柳”成了江口村的村民離不開的兼職“發型師”,駐村工作隊的成績也得到了百姓的認可。黃柳淋作為年輕的生力軍,在幫村民理發之外,更是常常忙得腳不沾地,皮膚早已曬到紅里發黑,不論扶貧檔案整理,還是進屯入戶協調糾紛,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