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必振興。今年以來,浦北縣堅持以產業發展促群眾增收致富為目標,強化黨建引領,創新工作思路,以“三個深度融入”壯大村集體產業,厚實村集體家底。截至目前,全縣有63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實現“開門紅”,其中10萬元以上3個,20萬元以上1個。
深度融入“壯產業、美鄉村”發展戰略。把村級集體經濟工作融入縣域經濟發展大局,以縣級“5+2”和村級“3+1”主導特色鄉村產業布局為基礎,打造“南有泉水鎮黑豬養殖綠色生態循環示范區、中有北通鎮石祖林中禪茶園、北有官垌鎮官垌魚養殖基地”等一批成效明顯、可學習可復制的集體經濟產業示范園(點)。立足鎮情村情農情,通過村級申報、鎮級推薦、縣級審批等方式,整合23個薄弱村資金1150萬元,打造金浦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推動本地富硒稻谷、紅衣花生等農副產品加工業持續發展壯大,帶動2381戶脫貧戶受益。用好村集體收益資金,通過完善道路硬底化、修建蓄水渠、安裝變壓器和路燈等方式,完善產業發展配套設施,及時解決用水、用電等問題。
深度融入城鄉融合發展、鄉村建設。將縣級集體經濟產業園、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的產業鏈延伸到白石水鎮良田村和良江村和北通鎮清湖村等村一級,通過項目前移、資金前移、人才前移、技術指導前移等方式,著力推動浦北片區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實現“借力發展”。探索注冊成立集體經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實行項目統一規劃、項目統一實施、項目統一管理,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管理規范化、規模化。發揮黨組織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打好親情牌、政策牌、服務牌,鼓勵和引導5名服務意識強、愿意帶領群眾致富的經濟能人領辦本地生態茶、番石榴、香蜜黃皮、越州黑豬、官垌魚等特色產業,增加村集體產業分紅,有效吸納1000余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尤其是脫貧戶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
深度融入“三鏈”黨建模式。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讓農民富在產業鏈上,以“三鏈”模式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充分發揮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等成員單位部門職能作用,采取“1個縣級黨組織+1個或若干個村(社區)”的方式,定期開展分片聯系指導,精準施策,從財稅、項目建設、風險防控等方面傾斜支持產業發展。統籌專項資金2000萬元,遴選40個行政村采取村集體入股方式,與浦北縣金浦供應鏈有限公司合作,延伸本地特色產業鏈,全力打造浦北大米、糧油、糕點、油角等特色小食品牌。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主體作用,為合作公司提供產、購、銷、加工一體化勞務服務,幫助協調解決用地、招工緊張等難題,從中獲取村集體收入,有效帶動1萬余名農戶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