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渠修好了,收成就有保障了,多虧了‘水書記’!”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風水鎮坪子村的村民楊大昌高興地說。
楊大昌口中的“水書記”是桐梓縣水務局派駐坪子村的第一書記王登。他之所以被稱為“水書記”,是因為他這大半輩子都與“水”有著深厚的緣分:在水務局工作,派駐風水鎮,駐村第一件事就是修水渠。
時間回到6年前,王登駐村的第一個晚上。臨睡前,王登走進衛生間洗漱時發現,衛生間里竟然沒有水。詢問村干部后得知:村里缺水,大家用水都是從100米外的水井里打的。那一晚,王登輾轉反側、一夜未眠,下決心幫群眾解決生產生活用水難。
接下來的日子,王登每天天不亮便出門走訪,了解全村水利設施、群眾用水情況。不久他就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安全飲水基礎設施覆蓋不全,小農水大堰年久失修。
為此,王登白天上山找水源,尋找修水渠、水池的最佳位置;晚上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條件成熟后,他及時向“娘家”水務局匯報,爭取安全飲水、小農水項目資金,建成5口安全飲水池,維修加固水渠6000多米,徹底解決了群眾飲水及灌溉用水難題。“水書記”這個稱呼因此在村里叫開了。
村子有了水,發展產業也就有了“源頭活水”。“水書記”積極帶領群眾發展李子、花椒等產業,駐村6年來,爭取了20余個產業項目,3000多萬元資金成功落地坪子村,幫助93戶、323人摘掉了“貧困帽”。“‘水書記’真得很拼,就連摔傷了都一瘸一拐來給我們開產業規劃會。”
“我們的‘水書記’,做事一點都不‘水’!”村民黃其江幽默地說。王登不僅贏得了群眾的口碑,還獲得了“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今年,“水書記”駐村期滿,但他卻主動留下來,“坪子村的產業剛起步,基礎設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困難群眾也剛被扶上馬,我有義務、有責任再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