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拂面,稻浪翻滾,薄霧籠罩著清晨。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土溪鎮大連村黃樂壩好似一幅水墨畫卷,散發出一股濃濃鄉愁。
“轟隆隆、轟隆隆……”還沒進寨子,一陣陣機器轟鳴聲便已傳入耳中。循聲望去,兩臺聯合收割機正一前一后來回穿梭在村落前的250畝稻田里。大連村黨總支書記朱健和幾個村民圍坐在田埂上看著收割作業。他說,抓緊收獲大米,可以用新米飯招待外地游客。
稻田變風景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振興密碼”?
大連村村貌
2021年冬,大連村黃樂壩組71戶人家籌資48000余元,投工投勞在村口建起了古樸的木質牌坊,不經意間拉開了黃樂壩建設美麗鄉村的序幕。次年3月,縣里撥款20萬元,鼓勵黃樂壩組進行村寨改造。機會到了,如何用好這20萬元,卻讓朱健犯了難:20萬元,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硬化幾條串戶路足夠,但打造縣級示范點,難!
怎么辦?“我的家鄉我建設。”村“兩委”召集村民共同商議謀劃,集思廣益,組織大家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
“錢不多,就省著用,花在刀刃上”“修寨門時,我們捐錢都沒猶豫,現在有了政府支持,我們應該更有底氣才行”……議事會上,村民你一言我一語說出了心中的想法。
有了共識,說干就干。隨后的幾個月,村民們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一起上山找盆景、下河挑鵝卵石,共同編制竹柵欄,用20萬元資金撬動村民投入100萬元資金建設家鄉,村寨面貌煥然一新。
“鄉村振興需要鑄形,但更要鑄魂。”如何持續發展,朱健有自己的想法:“鄉情牌”“鄉愁牌”打好了,村民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我們要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不僅要發展產業、助農增收,還得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群眾的幸福感。
在村黨支部號召下,一大批能人先后回鄉創辦企業。楊剛回鄉創辦了映燕清自來水廠;在貴州省水利廳工作的冉軍協助爭取了龍臺河治理項目,爭取石井子橋梁一座;在外做裝修設計的冉康江回鄉種植黃精,發展中藥材產業;年過六旬的冉德順在兒子的支持下開起了江景農家樂……
產業發展,讓村民鼓足了腰包,開始追求更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舞龍燈、唱花燈的傳統重現舞臺,“耕讀創業為本,忠孝仁義傳家”的家訓蔚然成風,一批批能人、在外大學生進了聚賢樓,上了能人榜,激勵著黃樂壩人續寫精彩與傳奇。
據了解,在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過程中,黃樂壩組通過“眾籌”方式,在組織群眾捐款48000余元修建起標志性寨門后,積極爭取鄉村振興集成示范點建設項目,采取“黨群直議制”方式召開組級議事會35場次,引導71戶群眾再次“籌錢”“籌物”“籌智”,自發完成造景12處,打造小景點30余處,參與投工投勞930人次,以20萬元項目資金撬動村民100多萬元資金參與,實現眾人聚財、就地取材、人盡其才,推動了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的事大家干、大家的事大家管。
如今,村舍掩映在古樹之間,古樹依偎在村落中心的荷塘旁,舊石缸、舊青瓦等老物件鑲嵌在院落圍墻上,竹林打造的花園步道里鋪滿了鵝卵石,村落巷子間種滿了薔薇花,崇文齋、聚賢樓、農家書屋等相繼利用閑置老宅改造而成,百年老屋成了別致一格的鄉村民宿,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文化愛好者和游客到這里來采風寫生、游樂觀光、露營休憩,村寨人氣愈發火爆,村民幸福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