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趙河鎮棗莊村聚焦農村黨建新形勢、新要求,充分發揮黨建在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堅持“三聯”工作模式,即“黨建聯產業、支部聯黨員、黨員聯農戶”,著力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桃果飄香、河清草綠、村美民富”的基本現代化圖景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一、做法與經過
為著力破解村莊發展中的難點問題,棗莊村逐步探索形成“黨建聯產業、支部聯黨員、黨員聯農戶”的“三聯”工作模式,不斷提升工作能力與工作效果,促進村莊向好發展,增進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堅持黨建聯產業,細化項目管理
全面推進全域黨建。棗莊村積極落實鎮黨委全域黨建發展一體化理念,加入趙河鎮特色產業聯合黨支部,與同鎮的梁營村、漁池村、平高臺村共同發展。打破黨員區域限制,調動該區域黨員工作主動性,充分發揮黨員一技之長,整合特色瓜果、農業深加工、菊花艾草等產業,形成資源優勢、抱團發展,做優做強當地農業產品品牌。
棗莊村產業園。(棗莊村村委會供圖)
積極打造“一區一園一廠”。“一區”即棗莊村農業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助力試驗區落地棗莊,棗莊村村委會帶頭調整了將近2000畝土地,用于農業發展科研實驗。試驗區建成后,第二年創造的產值就突破了3000萬元,人均增收達到了6000元以上,并且建成了國家級西瓜產業體系科研站。試驗區目前形成了中草藥加工、水蛭養殖、羊肚菌、西瓜火龍果種植于一體的多功能多途徑的綜合改革實驗基地,為村鎮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一園”即產業發展創業園。產業園內品種繁多,招引富硒小麥生產為龍頭企業,整合了瓜果蔬菜、草莓菊花、農業深加工等農業資源,鼓勵年輕黨員積極在園內創業,免費提供土地、辦公地點等政策支持,減輕他們創業初期的壓力,激發創業的信心與活力。“一廠”即河南春豐食品有限公司。棗莊村黨支部實施人才回創計劃,成功引進在外黨員包文祥回鄉創業,投資3000萬元建設河南春豐食品有限公司。該企業是以農產品加工為主體,輻射周邊農戶種植、收儲、務工1200余戶,帶動了鎮內的就業創業,實現年產值8000萬元。
探索“五加”產業發展新模式。棗莊村在鞏固拓展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基礎上,動員330家農戶流轉1500畝土地種植有機大白桃,采取“支部+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脫貧戶”的“五加”模式精細化管理,并創立了罐頭加工食品廠,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
(二)堅持支部聯黨員,辦好民生實事
棗莊村持續推行基層黨組織差異化目標管理綜合考評制度,聚焦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工作短板,以“群眾測評、目標考評、干部自評”為評選方法,選樹示范“標桿”。充分發揮考核傳遞壓力、提升動力、激發活力的“指揮棒”作用,將鄉村振興任務目標量化、細化、責任到人。黨支部成立矛盾排查化解小組、巡邏與應急處置小組。黨支部以老黨員、老干部為主,組建了矛盾排查化解小組,深入農戶排查化解矛盾。支部組織年輕黨員加入成立的巡邏與應急處置小組,與黨員同志們共同分析研判村莊可能存在的不穩定因素,以此匯聚先鋒模范力量,助力建設平安棗莊。棗莊村涌現出了一批黨員致富能手,比如回饋家鄉建設電子廠的楊海磊、手套廠的單云坡、制衣廠的李書鵬等,這些人才都為棗莊村產業興旺注入了源頭活水。
(三)堅持黨員聯農戶,共創美好村莊
推進網格化建設,劃分區域網格,實行組長負責制,全面融合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管理平臺等基礎功能模塊,搭建起條塊清晰的治理模式。黨支部引導黨員參與村莊文化演出活動,進一步增加黨員的凝聚力,持續推進紅色教育進學校、進家園行動。組織“五老”撰寫棗莊村的改革史和發展史,發掘村莊歷史文化底蘊。棗莊村每月8日既是黨員學習日,也是黨員清潔家園日,與會黨員按照區域劃分進行衛生大掃除,群眾選樹模范、共同發力,帶動村莊群眾整治環境衛生的積極性。黨群服務中心輪班制,面對面傾聽村民訴求,梳理群眾期盼的“紅利”、服務中的“盲區”,將群眾所盼整理上賬,征集形成棗莊村建設、便民服務、困難幫扶等為民服務項目清單,集中力量逐一辦結。自服務中心成立以來,300余件村民身邊的“煩心事”已得到圓滿解決。
二、成效與反響
村內產業更加興旺。通過健全春豐食品有限公司的組織架構,選優配強鏈上黨務力量,及時發現和培養企業管理、生產一線的骨干,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培訓,將黨建鏈與產業鏈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同頻共振和共同發展。棗莊村根據自身資源和條件,選定桃產業作為特色產業,每年為集體創收達80余萬元,帶動村域經濟活躍發展。在棗莊村“一老一中一青”人才隊伍帶領下,一批懂農業、愛農村、善經營、會管理的青年才俊紛紛加入到村莊管理中來,為未來村莊發展注入活力。
黨群干群關系更加緊密。村黨支部成員對村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成員內部的溝通和協調更加順暢,信息溝通更加及時有效。村黨組織內紀律性和執行力得到提升。黨員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如文化演出、義務勞動等,增進了與群眾之間的感情,促進了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增進了黨群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村莊氛圍更加融洽和諧。沒事常走動、有事共商量、困難有人幫、鄰里一家親的新型村莊風尚初步形成。群眾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回歸,找到家園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更提升了幸福感。村民們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以“共治共享”固基礎,凝心聚力夯實隊伍力量。村莊網格化管理,搭建了信息化平臺,聽民意集民智聚民心,打造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基層治理共同體,村莊治理隊伍力量不斷壯大。
三、經驗與啟示
(一)強化黨建引領,筑牢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
基層黨組織具有推動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身份,是村莊有效運轉的重要主體。棗莊村黨支部通過黨建引領黨員群眾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和美麗家園建設之中,通過開展一系列凝心聚力的活動,如建設好活動陣地、選樹黨員標桿、開展志愿服務、組織文藝匯演等,充分提高黨員的參與度,激發支部內生活力,增強村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筑牢堅強戰斗堡壘。
(二)堅持以群眾需求為發力點,提升村莊治理效能
棗莊村堅持“大事不拖延、小事立即辦”的工作理念,對村民反映的問題,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力求高效解決問題。對于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情,及時通過入戶走訪、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詢問網格長、微信群通知等方式征求民意,找準群眾的需求點,對準需求持續發力。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使村民的意見和建議能夠及時得到回應和處理,使群眾真正感受到“村莊主人”的主體地位,增強群眾的信任感和歸屬感。
(三)吸納多元主體,激發參與治理的活力
在黨組織的引領下,注重吸納各方主體參與村莊治理,推動村民、企業、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人民法庭等多方一起,各展所長、綜合施策,做到“有參與度才有滿意度、有付出感才有幸福感、有自主性才有自覺性”,激發多元共治的強大動力,著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同時,棗莊村始終堅持“以老帶新”,不間斷培養年輕干部,傳授工作方法,帶領年輕干部深入矛盾糾紛解決的一線,身體力行地為年輕干部們上好一節又一節為民服務的黨課,從而使年輕干部們能夠早日扛起村莊向好發展的擔子,為村莊發展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