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瓜熟季,江蘇淮安市淮安區蘇嘴鎮沙吉村的西瓜田里,運瓜車來了一趟又一趟。“莊戶人,還是習慣地里刨食。”一有空,沙吉村黨總支書記于洪軍就來到瓜田里,和農戶們一起將西瓜打包裝車。
于洪軍今年53歲,當村黨總支書記正好第十個年頭。十年里,他先后把蘇嘴鎮一心村、沙吉村兩個“后進村”帶成“明星村”。
“人心齊,泰山移。”于洪軍說,村子要脫貧,頭一條就是聚人心。10年前,一心村干部群眾不一心,村黨總支書記換了一個又一個,還欠下80多萬元外債。臨危受命的于洪軍從鎮機關來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上門談心。“村里矛盾根源在哪里?”“下一步怎么發展?”一條條一樁樁,足足記了一大本。之后,從16項矛盾最集中的事情做起,于洪軍用了5年時間一一解開了一心村干部群眾之間的心結。從2014年開始,一心村走上發展快車道,上馬全市第一個村級集中式太陽能發電項目,年發電量60萬千瓦時,并入國家電網,僅此一項,每年就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0萬元;實施美麗鄉村項目,全村實現“硬化、綠化、亮化、凈化、美化”;實施黃河故道農業開發項目,4個組的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徹底改變望天收的歷史,一心村煥然一新。
要脫貧就得有項目,上級的扶貧項目很多,但如何選擇適合本村的項目是個技術活兒。于洪軍說:“得用市場的眼光選項目。”
沙吉村有大棚西瓜種植傳統,但群眾并未因此走上致富路,全村3850口人中有841人是低收入人口。于洪軍找到省農科院,請專家到西瓜地里“把脈問診”。
“大棚設施簡陋,西瓜重茬影響發展。”專家指出癥結后,于洪軍一口氣成立3個合作社,爭取產業富民資金,先后投資250萬元建起400畝鋼架大棚,配套建設1100米道路、1座泵站。省、市農科院不僅派專家指導,還送來新品種,在沙吉村建起省級農業園區蔬菜糧食輪作特色園。沙吉村瓜田里長出來的“蘇創”“蘇夢”系列西瓜以及“蘇嘴瓜稻米”在市場上一炮打響,訂購者絡繹不絕。
于洪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大棚早熟西瓜平均畝產4400公斤,產值8800元左右;水稻平均畝產600公斤,產值1600元左右。扣除種、肥、藥、大棚等成本,每畝地年純收入可以達到7000元,是傳統種植模式的6倍多,可以帶動30戶低收入農戶脫貧。
在瓜田里,記者遇到了67歲的吉榮成。吉榮成一家三口,前些年年收入不過1萬元。“如今不同了,家里的地給村里種西瓜,每年分租金。我自己在合作社打工,按月領工資,去年一年從村里領回家2萬多元。”老人開心地說。
鋪路、搭橋、架路燈、建村部,這不僅是村里的“臉面”,而且是村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無論是在一心村還是在沙吉村,于洪軍都在改善村容村貌、提振村民精氣神上下功夫。在一心村的7年里,他一共投入200余萬元用于村容村貌改善,一心村先后獲得江蘇省光伏發電脫貧致富示范村、江蘇省美麗鄉村和江蘇省信息化示范村等稱號。
“除了繼續與省、市農科院開展科技幫扶共建活動,打造西瓜和‘瓜稻米’品牌,我們投資250萬元的稻米加工項目、投資30萬元的冷庫項目即將建成,450畝高標準農田項目正在推進。村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的目標,我有信心在今年底實現。”于洪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