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土特產”如何走出去,又如何品牌化?8月16日,在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古柏街道三保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魏學軍,向前來調研的民建江蘇省直工委、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各方人士拋出鄉村發展中遇到的困惑。各行專家們現場釋疑解惑,共商對策,共謀振興。
漫步三保村,滿目皆是錯落有致的小樓。家家戶戶的庭院里,伸出幾株果樹,枝頭綴滿青黃色的棗子、柿子;村口的湖中央立著文化亭,亭里坐著納涼的村民;孩童在“村BA”籃球場玩耍……歷史上人才輩出的三保村,近年來依靠優越的區位條件,繪就了鄉村發展新畫卷。2023年,三保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516.5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約3.5萬元。經濟收入增加了,公共設施建設也隨之而興。三保村駐村第一書記徐威介紹,村內共建有20座公廁,共有9個垃圾分類點、343盞路燈。三保村整體發展向好,先后被評為江蘇省健康村、南京市美麗鄉村示范村等。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三保村背靠石臼湖景區,有著發展大閘蟹養殖業得天獨厚的條件,“漁耕”是三保村自古以來的發展方式,其中螃蟹養殖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為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近年來,三保村進行村企共建,并發展合作社。與南京東潤特種橡塑集團共建“村企聯建包裝加工項目”,帶動周邊10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靈活就業。投資160萬元引進了7D功能型菜籽油全套壓榨設備生產線,日產可加工菜籽5噸,生產菜籽油1600公斤。盤活閑置地塊,新建三層共3200平方米新農業一體化配送中心。成立三保農業專業合作社,租賃高淳區建發集團300平方米門面房,用于銷售展示合作社各類農產品。
在鄉村振興道路上闊步前行的三保村,也遇到“成長的煩惱”。魏學軍說,目前,農產品銷售渠道仍然有待打通和開發。南京農業大學發展規劃與政策研究處處長俞建飛表示,鄉村的發展需要走自己的特色,要看情況,要防止“千村一面”,雖然發展模式不一樣,但發展理念是相通的。他建議三保村做好做強“土特產”,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加強品牌化建設。
本報記者 朱秀霞 實習生 鄭可欣
三保村 (三保村村委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