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景觀河面波光粼粼,閃爍著一個年輕而又神奇的村莊……
是的,從“茅草蓋屋、腌菜搭粥、四季都穿破衣服”的貧困村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明星村,敢破敢立、自強不息、團結拼搏、實干爭先,永聯人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于探索精神進入發展快車道,讓永聯村集體經濟實力在全國64萬個行政村中位居前三甲,連續六屆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位于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東南端的永聯村,也有過灰暗凋落時刻。
四個字“窮困潦倒”涵蓋了此間景態。
10.5平方公里村域是長江下游沖積平原的一部分,于1970年最晚圍墾成陸、1971年建設而成,直到1978年還是沙洲縣(張家港市舊稱)最小最窮的村莊。當年集體負債仍高達6萬多元、村民年均純收入只有68元。伴隨改革開放的滾滾春潮,歷經著五十四個春秋激蕩,為人們描摹出大半個世紀以來永聯鄉村生活的大致輪廓,同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恢弘敘事增添生動注腳。
幸福的未來方案,希冀把三農的創造偉力生動地書寫在江南大地,走出一條極不尋常的共同富裕、強村強國的發展之路。
一個村莊的信仰與堅守
消除貧困是黨中央對全國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社隊辦企業要有一個大發展”,當時張家港的前身沙洲縣緊跟政策導向,掀起“大辦社隊企業”的熱潮,起起伏伏。
1978年,沙洲縣南豐公社從建強農村黨支部入手,選派吳棟材到永聯村擔任第五任黨支部書記、第七任工作組組長。“不了解農村,何以了解農民。”聊聊大地上的事情,不能漠視掙扎承受奮進的村史。
“我前幾天才剛剛罵過他,你現在拿著借條去找他簽字,只怕他不給咱們簽啊!”時間回到1979年5月,當父親拿著借條準備出發的時候,王軍華的母親突然攔住了他。“沒事你罵人家書記干啥?”
曾經“地勢低洼、十澇九災”是標配式描述,說及茅草房一到下雨天就成了池塘?那真是老一輩永聯人一段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令人不堪回首的辛酸歲月與清晰記憶。
一窮二白,王軍華家靠接二連三地借錢過日子。6口人2個勞動力,每到年底按公分來分,只能分到2至4人的口糧,是當時村里最窮的兩戶人家之一……不管怎么說,吳書記在村里的威信很高!于是,父親就拿著借條,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敲開了吳棟材辦公室的門。
“吳書記,我是來給您道歉的。都是我老婆的錯。”
“噢……那件事啊,沒什么大不了的嘛!”
“吳書記您真是寬宏大量,謝謝您!另外,我們家最近又沒米吃了,家里的孩子們最近都在餓著肚子呢,想找銀行借點錢。”
“這樣啊……那我得趕緊簽,簽完了趕快去買米。”
“你看,我這當書記的也幫不了什么大忙。”
畢竟,那是幾代人的記憶、青春,乃至生命源起和終結的地方。
物資匱乏的年代,突破“以糧為綱”的思想禁錮,乘著改革開放的“時代東風”,集聚村內能工巧匠,陸續創辦枕套廠、花磚廠、玉石廠等8個小廠,工業發展的“第一桶金”橫空出世,讓村子逐漸有了元氣。
隨后,自籌30萬元辦起軋鋼廠,點燃了永聯村崛起的“星星之火”。
“與其來盤什錦菜,不如養只金鳳凰,捏緊拳頭干大的!”吳棟材如此這般“自曝家丑”。農民辦鋼廠,意味著要有咬住不放的決心,意味著要經歷一場觀念上的風暴,意味著要有強大的執行力和行動力,意味著要付出無盡的汗水與心血。
1988年在吳棟材帶領下的永聯軋鋼當年盈利600萬元。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吳棟材突然跟大家說:“我們要上馬煉鋼!”
一路劈荊斬棘,乘勢前行。2002年永鋼的利潤才1億元,要一下子投入10多億進去,無論是從人力、物力還是財力等因素去分析,都覺得是天方夜譚。更何況當時廠里沒有一個人會煉鋼,搞不好就功虧一簣……
事實上,從當年8月16日開始至次年7月26日,煉鋼項目僅用一年不到的時候就建成投產,并形成一個由港池、料場、燒結、煉鐵、煉鋼連鑄、制氧、煤氣等數十個項目組成的百萬噸煉鋼工程,開創了中國冶金行業發展的先河。
改革給村企帶來前所未有的活力。永鋼集團崛起來啦。
“一年一個樣,三年再建一個新永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永鋼集團搶抓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契機,產能從400萬噸提升到900萬噸。轟轟烈烈的年代,像燈火輝煌的列車在夜里一閃而過,令人懷念。人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永聯一定會成長為一個具有國內遠近聞名的“華夏第一鋼村”。
村子立體了起來、壯實了起來,并擁有了城市里的樣子!簇新、清麗。
“吳書記啊,只要能把我們村并入永聯,哪怕是睡在煉鋼廠的煙囪底下也行。”吳棟材從1978年擔任永聯村黨支部書記的第一天起,心中就堅定一個夢想:那就是讓村民的日子過得更加富裕。
2007年以前,虞忠妹家還是東華村村民。1978年結婚時建的兩間平房70個平方,堆了很多糧食、農具和雜物,住著自己和丈夫、女兒以及公婆三代人。另外還有一間低矮的小棚子當廚房。
2009年,先后把周圍的5個村子并了進來,將宅基地和耕地流轉用于發展現代農業。按照拆遷的房屋面積和房屋質量,虞忠妹家拿到2萬多元的賠償費。分得一套140平米的產權房,以每平米500多元錢買了下來,再花6萬元簡單裝修后便高高興興地住進去;在南京工作的女兒達到適婚年齡,2010年又分得一套153平米的大房子;公婆則住進了80平米的老年公寓房(交24000元押金就可免費入住,老人去世后房子由村里收回,押金退給老人子女)。
一個村莊的信仰與激情,并非都是宏大敘事,只是把事業當作生命在堅守、把百姓當作親人在呵護……
“‘飛鴿牌’的干部干‘永久牌’的事”。久久為功、利在長遠,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和定力,不折騰、不亂鋪攤子,也要有科學求實的精神,不胡干、不蠻干。
袒露青春壯麗的劃痕
54年風風雨雨,早有“敢破敢立、自強不息”,不負“團結奉獻、實干爭先”,凝聚著一代代青年的熱情與奉獻,鉛華洗盡。
一枝獨秀的鄉鎮企業被后來居上的三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形成內外夾攻之勢,1995年的經濟形勢急劇下滑,張家港市3000多家國有資本全部退出,新一輪的國有集體資本改制大潮席卷而來。
2002年,市領導再次找到吳棟材,要求把企業股份全部轉給私人。吳棟材對市領導說:“村里必須、至少保留企業一部分的股份。”市委領導知道吳棟材的個性,便答應了下來。可部分干部鬧起了意見:公司留股份給村里,我們干部的不就少了嗎?有必要給村里留資產嗎?
“轉制,是大趨勢,但我們不能轉徹底,徹底轉。轉徹底未必是好事。要是轉徹底了,我們永聯村的公共建設怎么辦,村民怎么辦。他們就沒有了收入。老百姓的土地都支持企業發展了,現在我們把老百姓扔一邊,這對嗎?”吳棟材在一次會議上對永鋼干部如是說,“我不僅是企業的董事長,更是永聯村的黨委書記,要對村民負責,要給村民一個交代。”
“我再三考慮,決定把我一半股份留給村里。”
兩次轉制,吳棟材老書記堅持給村集體留下了25%的股份,激活了整個村子的精氣神,這成了一種習俗、一種時尚。
緊扣時代脈搏,勇立發展潮頭。
一年春天,頭發花白的老爺爺拉著孫女的手,步履蹣跚地穿過馬路。一陣喇叭聲給老人嚇到在地,孫女則蹲在旁邊直哭……
第二天上午,吳棟材召開村委大會。首先向大家講述了昨天傍晚發生的驚人一幕。“路是我們修的,學校是我們建的,現在卻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總不能讓家長們天天為孩子的安全擔心吧?”
“多派點交警執勤,疏導一下。”“在那地方設個紅綠燈。”……
“既然上面走不安全,那我們就從下面走。”大家一聽說要造地下人通,恍然大悟。“造地下人通的確要花不少錢,可我們不能只算經濟賬,還要算小孩的發展賬,算永聯未來的發展賬。孩子受到的傷害豈能用金錢來衡量?!”吳棟材告訴在座的村委干部。
3個多小時會議敲定一個主意,投資500萬元建造地下人行通道。
年長一點的說,活了大半輩子了,總算正兒八經地被重視了一回。
一世執著、上下求索。用古籍葛洪[東晉]《抱樸子·用刑》里的一句話來說:“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吳棟材老書記就是一位起而行之的實干家,一個被理想鼓舞起來的企業家。
抹去歲月寂寞的浮塵,袒露青春壯麗的劃痕。
自2004年始,村黨委在全村設立了“文明家庭獎”,對村民遵紀守法等8大類58個方面的行為進行百分制考核評比。從2010年開始,把考核結果與村民所有二次分配、福利待遇捆綁在一起。對流動在外的村民,要求其所在社區、工作單位出具《永聯村民文明素養評價表》,參與村里的統一考核。通過永聯村訊、宣傳櫥窗、社區廣播、自辦網站、短信平臺等開展廣泛宣傳。
黨的鄉村振興之策,為廣大鄉村指明了一條陽光大道。組建舞蹈隊、鑼鼓隊、龍獅隊、折扇隊、籃球隊等多支文體隊伍,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文體活動,是一條明路。用教育培養人,把高等教育移植到農村,與杭州電子科大、安徽工大、江蘇科大等高校合作,在家門口開辦了碩士班、本科班、非學歷教育班,是一條寬路。廣泛開展村民培訓,重點傳授交通法規、文明禮儀、和諧鄰里、計劃生育、勞動技能等知識技能,是一條穩路。
從2005年起,先后投入7000多萬元,建設了聯峰廣場、文化活動中心、永聯戲樓、水幕電影、音樂噴泉,村情廠史展廳、黨員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檔案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文化設施。
既舉旗定向又細致指導,既領銜掛帥又作戰出征。這一切均是老吳書記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形容,“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必須“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
永聯的小鎮,村民的面子,國人的標桿。2005年,吳棟材心中的鄉愁更濃郁、更淳厚,又在二兒子吳惠芳身上打起了主意,報效國家、殊途同歸,“讓鄉親們跟上時代步伐,過上美好日子。”即后來被村里人親切地稱為“小吳書記”。
“老二啊,你多久沒回家了,怎么也不回家來看一看呢。”吳棟材心里清楚,從高級軍官到村官的落差很大,不知道吳惠芳愿不愿意回來。1960年10月出生的吳惠芳,中共黨員,原南京軍區第一集團軍第一師政治部主任。“最近部隊事情多,都忙不過來,你和媽媽身體都好吧。”
“你媽媽還好,就是我,現在年歲也70了,現在企業辦大了,村里建設很忙,我一個人忙不過來了。”因為這一抹溫情,因為這一縷大愛,吳惠芳這下聽了一向潑辣果敢的父親來意,硬是生愣愣在那不吭一聲。
“老二啊,我也知道你為難,自己找了些人來,可是他們的政治素養和對永聯的熟悉程度都不如你,你就回去幫我一把吧。”
你有呼,我有應;你領頭,我跟上;你掌舵,我安心;你和我,擰成一股繩。“居住方式城鎮化、生產方式產業化、就業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規范化、收入方式多樣化。”2009年吳惠芳提出“鑄魂、引航”(“村企分離、政經分離、村社分離”“抓教育、抓文明、抓公益”),帶領村民一步一個腳印,真實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探索之旅。
無論是啃“硬骨頭”,還是蹚“深水區”,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次次實踐著“建設永聯小鎮、改革鄉村治理機制、深化鄉風文明建設、發展壯
大集體經濟等”現代化新形態的共同富裕之永聯樣本。
——為了讓全村100多名年齡偏大技能偏弱的村民實現就業,吳惠芳積極推動發展鄉村旅游,建設江南農耕文化園等項目,促進村民增收就業。
——為了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城里人的優質教育,吳惠芳推動永聯村投資超億元,建成了設施一流的村小學,還在小學組建起管弦樂團。
——為了讓老百姓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吳惠芳積極爭取南豐鎮支持,籌資新建了占地面積566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064平方米的社區衛生院,與市中醫院共建科室、共享資源,大大方便了村民看病就醫。
——為了讓有創業能力、創業愿望的村民創業致富,吳惠芳推動建設農民創業園、美食一條街,同等條件下永聯村民優先租賃,不僅帶動了就業,而且讓一、二、三產充分得以融合發展。
……
“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迎著陽光、不懼風雨,共同見證新時代永聯發展的萬千氣象,這是深耕三農建設的邏輯起點與價值旨歸。
致廣大而盡精微,一子落而滿盤活。江南的農事,勢必在中國大地開花結果,看得見、摸得著,孕育著更動人的美,且越發深遠。
旭日東升浪拍沙,容光煥發燦流霞。
永聯、永聯
永聯,永遠聯合起來!生生不息。
共同富裕、強村強國關鍵在人。我們的現實生活,依然被固定在歷史、過去和當下的語境之中,被固定在祖輩、父輩和自己的思維之中,但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
五樓的老王說,倪英(樓道長)能有這么好心?
五樓東邊套老陳說,明擺著的,她住頂樓(6樓),加裝了電梯,她房子升值快,最好賣,她是為以后賣個好價錢做準備……這叫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都是一個村的,抬頭不見低頭見。”三樓的老吳講話比較中肯。他還說:“事情總得有人牽頭不是,樓道長做事是是辛苦了點,但也是人之常情嘛!”
底樓的老頭老太基本沒有什么意見,畢竟樓道長跟他們保證過:加裝電梯不影響他們房子的采光,也沒有噪音,更不用他們交任何費用。所以他們保持中立。
“我們都支持樓道長的工作,只是還要好好考慮考慮。”最后幾個人一合計:要加裝電梯,他們不反對也不簽字,更不會交任何費用。
再后來,倪英又挨家挨戶走了幾遍,得到的都是同樣的結果。
此時,鋼村嘉園第一、二、三批加裝電梯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一棟的樓房還是沒有動靜。樓道長沒有再繼續來做他們的工作。2024年的4月份,第五批加裝電梯工程啟動,聽說計劃安裝15臺電梯,覆蓋永錦園、永頤園、永諧園、永秀園、永潤園、永瑞園以及永馨園七個園區。
老王他們有些納悶:倪英最近這幾天放手了……
眼看著人家踩著電梯廂忽上忽下的,老王他們有些著急起來。老王70多歲了,他不想再爬樓梯,爬一次樓梯他都要停兩次喘兩次,才能到五樓。老王和老陳去找社區的秦歡,秦書記卻說:幾個月以前簽訂合同可以,現在簽合同怕要加2萬元,不然他們做不了。秦書記解釋說:鋼筋、水泥、電梯都加價了,人家也不愿做賠本生意。
老王一直想不明白的是:現在的公務員都這樣了?幫助別人自己得不到一點好處的事情他們也干?看來世道真的變了!
最后,老王跟老陳一商量,厚著臉皮給倪英打去電話。“樓道長,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老鄰居的面上,幫忙做做‘加裝工作’,你辛苦辛苦!”
第二天倪英固然來了。
一見面,老王話夾子如泄洪閘一般:他真的不想再爬該死的樓梯了,他不僅有哮喘病,而且膝蓋還有問題……老王腆著臉有些低聲下氣地求樓道長:想想辦法么?
倪英想了想,該是收場的時機了,她拿出一份幾個月前簽訂的合同,對有些著急上火的老王說:“合同我早就代你們簽好了,就等你們做后續工作呢。”
時間是最客觀的見證者。思之深,行之篤,人們能夠親身感受到永聯小鎮上民眾生活和美殷實。
“選準一個好書記、建設一個好班子、落實黨的好政策。”短時間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如此大范圍、大規模、大力度的執政根基,靠的是黨的基層組織凝聚力,守的是“鐵心向黨、永葆先進”的最高信念,行的是“黨旗飄揚、黨章指引、黨日紅火、黨徽閃耀”的基層黨建模式,把支部建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社區樓道的“神經末梢”之魄力。
午后的永聯小鎮,一幢幢高樓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村民們搬著板凳、馬扎圍坐在樓道口聊起家常。“現在大家都住在樓里,小區對面是超市,各種商品要啥有啥,生活便利著呢。”79歲的村民王清峰話語里透著喜悅,“每個月村里給我發1000元生活補助,再加上土地流轉費、尊老金、飯補什么的,我這老頭子一年就能拿1萬多塊錢,生活根本不用愁啦。”
全村10.5平方公里、1.1萬人,僅2023年實現工農業銷售總收入1616億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35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7.3萬元。永聯的成績單耀人眼目,詮釋著美麗的成色與質地。
“永聯是樣板,永聯成為中國鄉村小鎮率先走向世界的標桿。”
不能回到過去,卻促使了過去的情景再現;不滿足于當下,卻站在“第二個一百年”新征程,凝心聚力、合心合力、齊心協力,實踐著強村強國的“富民樣板”。
站在江邊鋼村的土地上,造福周邊——
“這一還算成功的永聯樣本造富模式,讓基層治理信息化平臺提供給其他村使用,變革性力量因地制宜推廣實施,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未來已來、前景可期。在實施多年農村家庭文明積分的基礎上,永聯村搭上了數字鄉村建設“快車”,打造了全國首個村域數字鄉村信用平臺。眼下轉向新一輪造富,吳惠芳正在忙著籌備另一件事:和其他村莊在基層治理上聯合聯動,以便更好惠及普天大眾。
“讓好人量化,同時賦予信用等級。”老百姓可以享受對應的商品折扣、文體活動等福利,比如1分錢喝咖啡、免費看電影等等。與此同時還能享受信貸優惠等金融支持。目前還在探索跟銀行合作,信用等級高的,存款利率也高,讓好人處處有好報的愿景中。
站在江邊鋼村的土地上,連線首都——
沐浴著春天的陽光,開啟一個極不尋常的日子。2024年3月5日下午,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環節,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聽取了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關于永聯村鄉村變化和村民幸福生活的匯報。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永聯,江南農業農村現代化處處孕育著新希望。聽完匯報,總書記說:“走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你們是先行者,要把這個路子蹚出來。要繼續推進共同富裕,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新征程上,永聯與大江南北村社一道分享機遇、彼此成就、攜手同行。
站在江邊鋼村的土地上,催征號起——
一個壯舉、一面旗幟、一座燈塔、一部歷史、一條道路,敢破敢立的永聯精神與追求實業強國、志在世界巔峰的中國企業家精神,一直在華夏大地上,向國人展現“永聯方案”,提供“永聯路徑”,一群敢夢敢為的變革者,一次非同尋常的跨越史,一條由消貧脫貧走向共同富裕的創新蝶變崛起之路,感昭日月。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發展新質生產力,乘高質量發展之勢,集攻堅克難之智、匯團結奮斗之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一定能”……
正如魚跟水的一段經典對白,說給世人聽,說給未來聽,說給你我聽。
或許,這就是人們宿命里唯一能瞻望現代化的未來永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