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豆——腐”,一聲聲叫賣吆喝打破了遼西小村瓦子峪的寂靜,我作為來這里近三年的第一書記,早已熟悉了清晨村東鄭家豆腐坊給我們每天吹起的 “起床號”,這預示著我駐村工作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2018年3月,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和省委號召,我成為原省檔案局(館)選派的遼寧省第一批駐村第一書記,來到了義縣瓦了峪鎮瓦子峪村。
剛來瓦子峪村時,信心滿滿,決心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大干一場。但到村了解實際情況以后,現實給我上了一課:瓦子峪村70%以上土地為低山丘陵,80%的耕地在20度坡以上,人均土地1.2畝,土地瘠薄,加以干旱少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當地流傳著:兩臺加一瓦,誰來誰都傻的民謠,一瓦就指是瓦子峪。而且作為中心村,瓦子峪沒有村部,只能暫借個人家一間房辦公,黨員、村民代表更沒有開會活動場所。村黨員年齡老化,黨建工作落后。沒有村集體經濟,村子是空殼村,長期負債。村了土路多,有些地方村民出行不便,村路急需修建等等。但我想這些困難改變不了我對人民的深情的初心,改變不了我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真誠奉獻鄉村振興的使命。三年來,我與村“兩委”一道,傾情融入,傾心奉獻,傾力實干,用一項項踏實的工作實現著追求因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的目標。
聚焦主責抓黨建
剛到村,我就深知:第一書記必須把加強農村黨的建設作為首要任務,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鄉村基層延伸,逐步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村部是村“兩委”班子議事、辦公和開展服務群眾的基本場所,也是村黨組織開展活動的陣地,在普通百姓眼里,村部更代表黨和政府,是全村人的“娘家”。瓦子峪村是鎮所在地,但村多年沒有村部,黨員大會召開都成問題,作為一級組織這樣的局面十分尷尬。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決心把建設村部做為一件大事來抓,通過村部的建設,重拾黨員群眾對村建設發展的信心,把人心凝聚起來。我經過多方協調,從民政部門爭取資金25萬元,修造350平米的標準村部,購置了辦公桌椅、電視、檔案柜和檔案用品等,現在村部兼有辦公、宣傳、文化和服務群眾等多種功能,解決多年沒有村部這一老大難問題,讓黨員有了榮譽感、歸屬感、莊嚴感和使命感,讓村民辦事和活動有了基本場所,得到鎮領導和百姓的稱贊。
穩固的基地為下一步開展工作提供了條件,我與村“兩委”制定了“黨建帶動補短板,發展經濟共攻堅”的工作思路,遵照黨章建立健全黨建工作各項規章制度,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每月親自組織黨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強化全體黨員的政治學習教育,全面指導村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從組織健全、制度完善、運行規范、活動經常、檔案齊全和作用突出六個方面入手,逐步使村黨支部各項工作標準化、規范化。并發揮我是檔案局派駐干部的工作特長,完善健全村檔案管理,檔案從無到有逐步建立起來。黨員素質的逐步提高,黨支部凝聚力和號召力的逐步提升,為瓦子峪村各項工作行穩致遠提供了堅強組織支撐。
黨員是農村發展的帶頭人,也是今后村黨建等各項工作持續發展最主要因素。當前,農村黨員干部老齡化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瓦子峪村更是這樣,四十歲以下的黨員非常少,針對這一突出問題,我建議村優先發展年輕、常年在家且能帶動大家致富的入黨積極分子,給村黨組織輸送新鮮血液,給村民選好致富帶頭人。經過一年的考查,2019年村里有三名四十歲以下的符合上述條件的青年入黨,為瓦子黨村黨支部提供人才儲備。
心系群眾辦實事
到百姓中去,了解村情民意是我駐村以來一直堅持的習慣,走進村民家中和田間地頭,與百姓嘮家常,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憂、所盼,以經常的了解調研作為工作的突破口和著力點。瓦子峪村內土路多,硬化路少,雨天一身泥,風天一身土是村老百姓和我反映最多的問題之一,為解決這一長期困擾瓦子峪百姓的民生問題。我及時向廳有關領導匯報,在廳領導的幫助下,協調財政部門“一事一議”專項資金100余萬元,對村內5公里道路硬化建設,從根本上改善村民的出行條件和生活環境,解決多年來百姓反映的出行難問題,受到村民的交口稱贊。
“兩不愁” “三保障”中吃水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安全。我針對村百姓常年喝的井水是地表水,存在生活垃圾污染的隱患和干旱時農戶飲水困難的問題,與村“兩委”成員積極向上級爭取村自來水項目,通過多次協調努力,2019年投資100余萬元的自來水項目完成建設,我還將水樣送到省級兩個檢測部門進行水質檢驗,保證村民用水安全,百姓們說:這次我們可吃上了放心水。
為豐富群眾業余生活,我還協調省體育部門,爭取價值5萬余元戶外體育活動器材,為村民健康活動提供基礎設施。為解決村路燈年久失修,多數不亮,群眾反映晚上百姓出行和上晚課學生回家安全受到一定影響的問題,我多次協調省民宗部門,爭取專項資金35萬元,為村道路安裝100盞新的路燈,解決村路照明的盲點問題。
找準路子謀發展
瓦子峪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也可以說是什么都沒有,是長期負債的“空殼”村。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我駐村以來感到最大的壓力,缺資金缺項目成為最大的難題。如果村集體經濟長期“空殼”,沒有為百姓服務的能力,黨在鄉村的執政根基就會弱化。特別是2018年底,我轉隸到省委辦公廳后,主管扶貧工作的領導對我提出最多的就是如何找一條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之路。為此,我多次與村“兩委”班子共同研究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村集體經濟成為我們最難啃的骨頭。集體產業要振興,調研規劃要先行。村“兩委”決定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不能主觀臆斷,更不能墨守成規,要在深入調研考察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提出科學有效務實的村集體經濟發展發展規劃。我多次到附近鄉鎮考察先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的情況,考察了獨頭蒜、辣椒、西紅柿、大地黃瓜、非洲菊;南果梨、京白梨、油蟠桃;養羊、牛、驢等多個項目,與種植、養殖專業戶面對面交流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可行性,投入產出情況。通過調研走訪,自己的思路打開了,想法和建議也更接地氣了。經過村“兩委”班子慎重研究確定以養殖業為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
項目確定后就是資金的落實,為此我多次到省、市、縣相關部門跑資金,可以說跑斷了腳,磨破了嘴,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多次多方努力下,爭取到壯大村集體經濟50萬元的專項資金,今年村的養殖場征地、打井已完成,下一步按照規劃和時間表進行標準化建設,村集體發展有了光明的前景。
腳下泥土散芬芳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農民有天然的情感,平時想得最多的是村民,村里老年人多,且大多數受老年慢性病困擾,為最大限度減輕他們的痛苦,我積極聯系省紅十字會和省金秋醫院專家到村為老年人義診。2019年7月,金秋醫院5名專家為村民義診,還吸引了周圍村子的百余人就診,受到村民的熱烈歡迎。
我村村民周杰身患重病,我與村干部多次到他家里探望,了解他家的困難以后,我發起“水滴籌”愛心活動,在單位領導和同事的積極支持下,籌集資金近萬元,為病患家庭排憂解難。建檔立卡戶趙香珍體弱多病,我多次到她家詢問生活和身體情況,并幫助她聯系內科專家上門為她會診,減輕解除她的病痛。她激動地對我說:多少年沒有看到這樣想著老百姓的好書記了。
村民石國良、張玉軍的房子年久失修,早就評定為危房,由于諸多原因一直沒有改造,我了解情況后積極與鎮政府城建助理溝通,反映他們的問題,經過多方努力,得到領導重視,去年兩家喜住新居。村民馬玉文在新農保政策解讀上遇到難題,我在咨詢有關專業人員后,為他耐心講解,解答他的疑惑,直到他滿意為止。還有一些村民向我反映村土地轉租金給付不及時問題,我及時與村“兩委”班子反映群眾訴求,及時反饋給村民,有效預防和化解了矛盾沖突問題的發生。為貫徹落實“道德義縣”的建設,我與省社科聯溝通,邀請到兩名社科方面的專家到瓦子峪村就文化道德建設進行專題講座,提升村民的文化和道德素質。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三年來,做為蘭臺人的我始終篤誠初心使命,克服春季黃沙、夏日烈焰、秋季大風、冬季酷寒,蚊蟲叮咬、交通不便等困難,無論村民何時來找,無論幾點都會熱情接待、耐心解答,幫助村民解決危房改造、飲水行路、養老就醫、起居出行等問題,按照職責要求,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也正是通過自己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和積極的工作態度,贏得了群眾的普遍認可,也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