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兩個多月,劉長友在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石灰窯鎮李家堡村做第一書記就滿5年了。
李家堡村曾是當地的貧困村。2016年3月,劉長友從鞍山師范學院來到這里駐村。到村后,劉長友首先想到的是在思想上開展幫扶:“最重要的是幫助村民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進一步強化勤勞致富的觀念,變輸血為造血。”他看到村里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就想辦法找來資金,為村里道路兩邊安上了太陽能燈,把村里的路點亮了。“燈亮了,村民們的心里也亮堂了。”
岫巖縣地處山區,早晚溫差大,劉長友調研發現當地很適合發展香菇產業。2018年,岫巖縣德源菌業有限公司成立,由鞍山師范學院出資25萬元,同時爭取省市縣配套資金135萬元,建起了57棟香菇大棚和一座100立方米的冷庫,還打了9眼深水井。這些香菇棚租給老百姓,不僅帶動了400多人就業增收,每年村集體還能有15萬元租金收入。2020年,香菇棚增加到87棟。
貧困戶孫寶良家5口人,生活主要靠孫寶良種滑子蘑維持。劉長友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對接學校結對幫扶,扶持孫寶良擴大滑子蘑種植規模,滑子蘑由原來的600多盤擴大到3000多盤,年收入3萬多元,孫寶良的大兒子也順利考上了大學。這下,劉長友的心里踏實了。
劉長友剛駐村時,女兒還在上小學。如今,女兒已經高一了,而他的駐村工作還在繼續。“把兩公里村路修好,安裝50盞路燈,讓戶戶通上柏油路;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生態農業,推進香菇、滑子蘑深加工和電商銷售……”這些都記在了劉長友2021年的日歷表上。他說:“扶貧是筆良心賬,想做的事情感覺永遠做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