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云南省玉溪市區驅車而出,數里之外,一座石柱琉璃瓦牌樓高聳在大營街社區的入口處,其上鐫刻著“云南第一村”幾個大字,金光閃閃。牌樓的背面,“中國農村共同富裕的榜樣”,字字千鈞。
在玉溪市紅塔區大營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顏偉心里,牌樓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界標,更是大營街人思變通達、果敢奮進的見證。
時光回溯至四十多年前,大營街還深陷于“五難”的泥沼之中。“巴掌大的地方住一家人,吃糧靠借,吃水倚仗村里的幾口老井,行路難,嫁娶更難,家家戶戶僅能維持生計。”幾位社區老居民們回憶起當年的境況,心中苦澀。
掀開大營街社區的致富圖譜,社區前任書記陳寶榮坦言,改革開放,是時代賦予大營街最大的紅利。“一群田間地頭的農民,從一支建筑隊起家,憑借自身奮斗,學技術,建廠房,做大做強企業。”在陳寶榮看來,大營街人敏銳地捕捉到時代的脈搏,毅然決然地走上了發展市場經濟的道路,那一股子闖勁,至今都難能可貴。“可以說,從最初的服裝廠、基建隊、修配廠到后來的芝麻片廠、鋁型材廠、太陽能設備廠等等,每一個企業的誕生,都是大營街人對貧窮二字的有力回擊。”陳寶榮說。
1988年至1989年間,大營街憑借著誠實守信的良好口碑,以及干事創業擰成繩的凝聚力,促成了玉溪卷煙廠濾嘴棒分廠和玉溪水松紙廠的建立。它們的落成投產,為大營街的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少數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陳寶榮告訴記者,發展鄉鎮企業,是實現農村小康的一條重要道路,但大營街的發展史更為特別,是一部“抱團拼、眾拾柴”的集體奮斗史。
通過多種靈活方式,大營街對原有企業進行了全面優化升級,堅持“留優質企業,保共同富裕”的原則,確保了社區集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時間見證了奇跡的誕生。1992年,大營街的農村經濟總收入突破億元大關,成為玉溪第一個億元村,實現了第一次經濟騰飛。隨后,通過建設新型工業園區、發展現代工業,大營街走出了共同致富的第二步。
1995年,大營街成為云南省首個農村經濟總收入突破10億元的村委會,正式掛牌“云南第一村”,完成了從“五難村”到“云南第一村”的華麗轉身。
2013年,大營街上交稅金超過1億元,全村經濟總收入更是達到140多億元。
歲月流轉,時代變遷,經濟在快速增長,大營街人“共享發展成果,共赴小康之路”的初心始終未改。于是,一項項民居改造工程接踵而至。
漫步于大營街社區玉泉湖小區的石板小徑上,流水輕吟,穿院而過。連片的滇中民居錯落有致,飛檐翹角,古韻悠長;青瓦白墻上,一幅幅云鶴墻繪栩栩如生,彰顯著吉祥寓意與建設者的匠心。
顏偉告訴記者,眼前的大營街社區民房改造建設跨度十幾年,歷經兩輪拆舊筑新,居民們從最初的磚瓦房、鋼筋房搬進了特色別墅,人均居住面積也從一開始不足20平方米,擴展到現今的80平方米,居住環境和面積實現了雙飛躍。“2010年,社區投資13億打造了三個片區,以雙拼別墅為主,高層單元房為輔。入住后,物業費免繳,車位不用自購。”
在大營街,居民們固守鄉土,共建家園,而社區也將發展成果反哺給每一位居民。顏偉自豪地介紹,“在大營街,出生即有保險,幼兒教育全免費,初中至大學每年給予500元至1000元的助學金;青年至集體企業就業有保障,老年人享有每月363至990元的養老金,殘疾與高齡者更有專項福利與長壽獎勵;年終,每戶居民還能收獲6000元的社區紅利,參軍家庭更享社區純收入的高比例回饋。”從搖籃到耄耋,皆有所歸,這不僅是大營街社區民生工作的成績單,更是對“全齡友好、全程保障”幸福生活的生動詮釋。
走進大營街社區中心,一座“幸福小鎮”拔地而起,臨湖水岸間,落霞余綺。在荷香清淡的廊亭里,本地居民們交流展示著才藝,不少外地游客則登上古樸高聳的地標鳳凰樓,爭相拍照打卡。顏偉告訴記者,2019年,“幸福小鎮”的項目藍圖在大營街社區徐徐展開,融合了旅游觀光、溫泉康養等多重元素,不僅優化了大營街社區產業空間布局,推動了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居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就業增收渠道。
“‘獨木不成林,單弦難成曲’,大營街社區的發展史,是一部團結協作、共同奮斗的集體史詩。‘幸福小鎮’建設,標志著大營街社區在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上,又邁出重要一步。”顏偉說。
本報記者 周晶 通訊員 丁繼濤
大營街社區幸福小鎮。 周晶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