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虞發布鄉村振興“工作十法”
本報訊(任煌華)近日,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舉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推進會暨2024長三角(上虞)戶外休閑旅游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活動現場,上虞區發布了鄉村振興“工作十法”,持續探索鄉村振興實踐路徑。
這幾天,長塘鎮會篁村村書記羅立剛很開心,村里的“竹鄉蘭苑”共富工坊借力“鳳凰領航·共富同行”基金已完成一期項目建設,每年不僅可以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以上,還能帶動本村村民就業,人均月增收2500元。“二期項目前期準備已完成,我們將以‘村黨總支+企業+蘭花協會+本地蘭農’的模式來推進,深化產業鏈條,實現農戶、村集體雙增收。”羅立剛說。
鄉村共富,離不開拳頭項目支撐,但不少鄉村有好的項目和發展思路,卻苦于沒資金;企業想要幫扶鄉村,卻不知從何下手。基金助力法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上虞區成立了“鳳凰領航·共富同行”基金,對鄉村“共富工坊”建設和共富項目運營進行定向補助,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增收。
山海協作法也是備受歡迎的“十法”之一。打破地域限制、格局制約、要素壁壘,開展區內“山海協作”黨建聯建,促進山區鄉村與平原鄉村統籌協調發展。蓋北鎮位于上虞東北,是省級特色農業強鎮、中國葡萄之鄉,基礎設施完備;長塘鎮地處上虞西南,是距離城區最近的南部鄉鎮,風光秀麗。一北一南,一海一山,兩地找準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契合點,加快在項目共建、文旅融合、產業配套上的深度協作,如蓋北鎮珠海村和長塘鎮廣陵村“牽手”聯建物業項目用作職工宿舍,吸引外來務工者持續穩定入住,每年可產生收益60萬元以上。
上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在上虞區深入推廣鄉村振興“工作十法”,把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優勢,全面激活鄉村振興“一江春水”。
鏈接<<<鄉村振興“工作十法”案例采擷——
抱團聯營法:將地域相近、產業互補的村串點成線,引進專業團隊一體化運營,實現片區化組團式發展。嶺南鄉的東澄村、許岙村、青山村3個行政村就是抱團走上奔富之路的。覆卮山共富黨建聯建啟動后,三村對現有各種資源進行整合,開展“四個一”:避免重復建設、浪費建設,一張藍圖繪到底;以發展民宿、休閑、文創等產業打造“覆卮旅居”品牌,一個主題做響亮;實施道路貫穿、標識提升、活動共辦,一條線路齊打造;抓好鄉土力量發揮、本土能人回歸和返鄉創客培育,一支隊伍共發力。三村一體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以青山村為例,雖然該村業態豐富,但缺少紅色資源和運動資源,這下各村資源互補,不愁大項目、好項目不來。
文化賦能法:深入挖掘鄉土文化、紅色文化,“一村一策”打造文化IP,形成一批有亮點、有特色、有影響的網紅村。作為謝晉故里,謝塘鎮晉生村積極孵化“謝晉故里”IP,放大名人效應,實現文旅融合大發展,特別是引進上影集團精心設計改造老糧站,打造集謝晉藝術館、謝晉片場、1923攝影棚等為一體的鄉村文旅綜合體——“謝晉故里·晉生星片場”。自此,影視劇組慕名而來,市民游客爭相打卡,今年以來僅研學游學生就已接待50多批1萬多人次。
眾創返鄉法:實施“兩進兩回”行動,制定出臺農創客扶持政策,積極挖掘培育鄉土人才資源,引導青年人才返鄉創業。為了讓農創客少走彎路,早在2021年底,區農業農村局在丁宅鄉打造了一個集創客孵化、成果轉化、示范推廣等功能于一體的農創智谷,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目前已建設完成1座玻璃溫室和15座連棟鋼架大棚,構建起了完善的“農業物聯網”體系,實現整個園區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和農創客都可以申請加入,入駐項目將給予最高30萬元資金補助,提供辦公室場所、水、電等資源,還可以幫助對接省農科院專家進行技術指導。目前,農創智谷已為全區10名新農人實現農創夢想,引進了燕窩果、老鴉柿、食用玫瑰等16個特色品種。
嶺南鄉東澄村的千畝梯田。(上虞區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