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容村貌怎么提升?群眾增收路怎么走?鄉村振興如何接續……”自2018年到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梨樹鎮車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這些問題無數次浮現在周思順的腦海中。
車壩村位于烏蒙山腹地,耕地面積少且多為坡耕地,人多地少、廣種薄收制約著村子的發展,村民種植蜂糖李、脆紅李、楊梅等,掛果率極低。“初到村時就碰到了土地撂荒的情況。”周思順說。
怎么辦?周思順向畢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專家請教,多次邀請農學專家對村子的土壤、水源、周邊環境實地調研。通過調研,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壞消息是村里的地多為紫色酸性土壤,俗稱“馬血泥”,多數經濟作物不適宜種植。好消息是這種特殊土壤十分適宜種植馬鈴薯、白菜等“短平快”農作物。
基于科學研判,結合車壩村處于城郊結合部的區域優勢,周思順決定引導群眾種植馬鈴薯、白菜、蔥蒜等農作物,這些作物投資少、收益高、周期短、見效快、銷路廣、風險小。他帶領村干部遍訪車壩村5個村民小組的380戶村民,詳細了解農戶的經濟收入、身體健康、發展愿景等情況。
起初,村民不愿意改種馬鈴薯。周思順就拿著搜集到的成功案例,一戶一戶上門動員,解釋改種的原因和前景。最忙的幾天,每天早上6點出發、半夜11點才回住處。功夫不負有心人,多數群眾同意改種。周思順邀請畢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到村里開展農技培訓,講授種薯處理、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給農戶加油鼓勁。
“我家種的新品種,兩個多月就能售賣,每斤賣到3元,最便宜的時候也有1元多。”村民吳秀蘭說自己種出的馬鈴薯薯型好、芽眼淺、口感好,銷路很不錯。
周思順還把目光投向村外,一手抓產業,一手抓就業。他將村里摸排出的剩余勞動力建立了信息臺賬,明確由1名聯絡員對接1個村民小組,負責村民就業跟蹤服務。組建微信聯絡群,實時在群里發布用工企業信息。動員村民外出從事海上捕撈、醫院護工、裝修、建筑等工作,增加收入。
村民老陳曾經是村里出了名的懶漢,妻子外出務工,他卻留在家里,釣魚打牌、游手好閑。周思順上門做工作,建議他外出務工,換妻子回家,可以照顧孩子,并承諾為其妻子推薦進入周邊工業園區務工,增加家庭收入。最終,經村里牽線搭橋,老陳與妻子都順利找到工作。
村民趙建平在浙江寧波找到了一份碼頭搬運工作。近些年,趙建平還帶動30多位村民到浙江從事碼頭搬運工作,人均年收入約8萬元。
自周思順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車壩村人均純收入從2018年的6300元增加到2022年的12300元,村民腰包鼓了,日子好了,笑容也多了。“我們正在抓緊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讓鄉風文明煥發新氣象。”對車壩村的下一步發展,周思順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