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左)在走訪入戶
在青海省剛察縣沙柳河鎮河東村任職的日子已接近尾聲,回望和河東村的父老鄉親一起度過的700多個日夜,我的變化就像“向云端,山那邊,海里面……”這句歌詞一樣,積極向上、勇敢突破、堅持不懈。這段經歷,是值得我珍藏一生的財富。
云
剛察縣海拔最高處有3800米,相當于1000多層樓高,這里雪白縹緲的云,時而舒展、時而回旋,但又像我的成長,看不見摸不著。“小姑娘,你就是新來的助理吧,看著跟我丫頭一樣大。”報到那天,是村書記孟國海來接我的,他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村干”,從我一入村,這位稱職的“師傅”就帶著我走遍全村大街小巷,在鄉親們面前混了個“臉熟”。
孟書記不僅是我走近群眾的引路人,也是傾囊相授、授之以“漁”的熱心人。他帶著我化解信訪案子、搞好環境整治,手把手教會我干事的本領。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用一口地道方言細數他的工作經驗。我循著他的腳步、學著他的樣子,一次又一次深入牧民群眾家中,時刻把筆記本帶在身上,隨時記錄群眾的需求,每多走一次、每多看一眼,都會對群眾工作有新的認識。跟著書記學,我沖破了基層工作如云般的“迷茫”,從一個“異鄉人”成長為一名“當地人”,也終于等到了“撥云見日”的時候。
山
學生時代的我,總想著站得高一些,再高一些,多看看“山的那邊”。基層鍛煉的兩年,我與同事、與淳樸善良的村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也讓我明白,腳下的路比遠處的山對我來說更有裨益。
猶記得在疫情最吃緊的100多個日日夜夜里,由于情況特殊、時間緊急、返鄉人員多,給防疫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但疫情無情人有情,我和10多名村干部第一時間奔赴抗疫一線,組建志愿隊伍、摸排村民情況、統計上報數據、按時分發物資、宣傳防疫知識,“您好,我來幫您測一下體溫。”“您好,需要買什么菜和藥物在我這里登記一下,我們會給您送過來。”……忙碌讓我們忘記了時間、忘記了饑餓,村民們一句簡單的“謝謝”,能讓我們開心一整天。
兩年間,我用腳步丈量民情,翻越了環境整治、矛盾糾紛等一座座“大山”,也看到了山那邊的海,是一片有著“不拒眾流”的包容和“水波不興”的從容的大海。
海
我總喜歡望著村外的那條小溪,平靜緩慢,最后匯入青海湖,我也想做一條這樣的小溪,在基層作出貢獻。忙碌的工作模式已是常態,臨時開會、入戶走訪更是家常便飯,上山下鄉、走街串巷,辦文辦會、上傳下達,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聽民意、體民情……一幕幕、一篇篇,串起了我成長的注腳。
“阿吾,我們村現在發展旅游,你們家有閑置的房子,正好可以開一家民宿,收入還能補貼家用。”我們跟隨書記踏遍田間地頭,走訪家家戶戶,搬起小板凳和村民們拉拉家常,鼓勵大家相繼開辦傳統飲食農家樂9戶、土特產經營2戶、特色民宿3戶,不僅帶動了村集體經濟,形成了一站式享受田園農趣的特色業態,也讓村民們的生活蒸蒸日上。
“你怎么又黑了?”同事們都說我越來越像草原上的孩子。我喜歡黝黑的膚色,因為這是我和村民打交道的真實寫照,在基層的“廣闊天地”里,我感受著服務基層、服務人民給我帶來的莫大動力,就如那涓涓細流,越過一道道障礙,只為與大海相聚,只為彼此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