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川云龍(中)走訪群眾
“趙老三的羊把我的莊稼吃了,請你去看看怎么辦?”
“李家種在我家堰塘旁邊的柑子樹枝丫擋住了路,你快管管!”
“隔壁房子長久沒人住,屋頂漏水都滲到我家了,村里要解決一下吧?”
2021年8月,我以選調生身份,來到重慶市萬州區熊家鎮舉安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像這樣的糾紛我處理了很多。最開始,我以為只要擺事實、講道理,就能夠處理好矛盾糾紛。但慢慢我發現,大多數情況下,群眾之間的糾紛并不是非黑即白、界限清晰,大家站在各自的立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企圖通過講道理快刀斬亂麻是行不通的。唯有用“情”介入,逐步條分縷析,才能解開一團團亂麻。
調解糾紛絕不能推脫逃避、敷衍了事。剛開始,對前去調解糾紛的我,雙方往往都持觀望和懷疑態度。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卻增加了我了解事情來龍去脈的難度,更不用說提出令雙方心服口服的解決方案。剛開始我也很苦惱,但慢慢摸索發現,群眾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不信任我,而獲取群眾信任首先要真正站在群眾的立場去換位思考,從情感上讓群眾感覺到自己被理解。
安撫群眾情緒、獲取群眾信任,這只是糾紛調解的第一步,要最終獲取成功,還要因地制宜選擇調解方式,善用“巧勁”。我發現村民們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因而,在調解矛盾糾紛中,用好禮俗常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通過實踐發現,“院壩座談”是一種很好的調解形式。
前段時間,劉家和李家(均為化稱)因為堰塘引水溝產生糾紛:劉家承包的堰塘引水溝從李家田地邊借道而過,李家認為引水溝滲水會妨礙自家果樹生長,不允許借道;劉家則認為這條水溝幾十年來都是從此借道,憑什么自己承包了堰塘之后就不行。兩家圍繞水溝走向問題,爭執不下。
在此次調解中,我綜合利用上述兩種方法,先是耐心聽取雙方不同說法,站在他們各自的立場去理解他們的情緒,從情感上獲取雙方的信任,從而順利拼湊出更加中立客觀的全貌,對此次事件做到了心中有數。
與此同時,我著手組織“院壩座談”,邀請劉李兩家、村干部以及左鄰右舍,大家圍坐在一起,聽他們把問題和訴求攤開講。聽完之后,大家有批評、有勸解、有建議,雙方認識到了各自不對的地方,各讓一步簽訂了和解協議書:李家考慮到劉家的魚塘確實需要活水,同意劉家的引水溝渠繼續借道;劉家為了減少對李家果樹的影響,自掏腰包鋪設水管。
歷時一個多月,劉李兩家終于從劍拔弩張到握手言和,親歷其中也讓我收獲良多。在基層,矛盾糾紛本身可能不大,但調解難度一點也不小,不可掉以輕心,更不能想當然。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妄想“一句話把道理講清楚”,否則就會落入“未根治又復發”的怪圈。調解群眾糾紛,唯有用心用情用腦,才能治標又治本。白川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