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我被潮州市委組織部派駐到浮濱鎮擔任駐鎮幫扶工作隊隊長,大新溪村是我們單位的結對幫扶村。趙袍是2022年選調生,小家伙是外地人,語言關還沒過,乍一到基層可能面臨不少困難,我便自告奮勇帶他,就這樣成為了他的“師傅”。
我比較喜歡剛踏出校門的年輕人。他們像一張白紙,可以盡情描繪精彩的畫卷,小趙就具備這種特質,好奇心重、學習能力強、活力十足。記得我帶著他到浮濱鎮各個村走訪,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小趙像一個“好奇寶寶”,對鄉村的一切都充滿新鮮感。“隊長,這里種茶收入那么高,為什么干活的都是老人?”“咱們安排了種植技術培訓會,為什么參加的人這么少?”“剛才您說想把撂荒的土地流轉,搞大棚種植,村干部為什么一副不想要的樣子?”
我耐心地跟他解釋:種茶的都是老人,可能是因為很多年輕人都進城發展了;參加培訓的人不多,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精準摸到他們對培訓的需求,實用性還不夠;撂荒地流轉起來不容易,可能是個別村干部怕麻煩感到猶豫,我們要進一步了解其中的原因,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就這樣,在不斷的提問和解答之中,小趙對村情民情逐步熟悉起來,慢慢收斂鋒芒,靜下心沉住氣,努力去貼近鄉村、熟悉掌握村里的一切人和事。如今的他,跟村民聊天時已經不需要“翻譯”,還能在與村干部交談時提出自己的見解。當我布置工作的時候,他已經不需要特別多的交待就能領會,這一切都建立在他對基層情況熟悉、對工作思路了解的基礎之上。甚至當我偶爾有事,他還能頂上去臨時履行隊長的職責。
在與小趙相處的這段時間,我也從他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就在最近,我們幫助鎮農辦推動落實新開茶園獎補政策,需要對每戶脫貧戶申請新開的茶園面積進行核實,以防出現虛報多報假報的情況。為確保核實數據精準,小趙和農辦工作人員一起,對大新溪村十幾戶脫貧戶分散在各處山頭的茶園進行實地測量。有的茶園在山頂上,有的在懸崖邊,需要騎著摩托車穿過崎嶇的林間小道,再徒步走上幾公里才能到,有時險象環生。小趙告訴我,有一次他連“墓志銘”都想好了。他的話,讓我想到當初自己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也是像他這樣無所畏懼、沖鋒在前。他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重拾沖勁和韌勁。
希望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能有越來越多的像小趙一樣的年輕人,走出舒適圈,投身到鄉村建設中來,綻放奪目的青春光彩。
本報記者 許露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