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合玲(左)和邢宗旺在養殖場喂魚。 劉軍 攝
走進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濠城鎮邢圩村原邢圩小學,閑置的教室里放置著大型塑料養殖池,盛旺農牧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邢宗旺撒下一把飼料,上百條魚兒爭先恐后躍出水面搶食。“國慶節前后剛簽了3個大訂單,合肥、蚌埠等地水產批發市場共采購了2萬余斤鱸魚,現在池里的魚再養幾個月,元旦、春節還能賣個好價錢。”邢宗旺向記者介紹時,手里的活兒也沒停。
邢圩村總面積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200畝,下轄8個村民小組,有712戶3142人。近年來,邢圩村堅持黨建引領,通過盤活村內閑置資產發展現代化農業養殖技術,不斷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22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51.32萬元。
“原邢圩小學校舍年久失修,基礎設施條件十分薄弱,多年來村里一直想方設法探尋改造利用閑置校舍的合適渠道,但始終沒有找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程合玲說,之前有家具廠、養殖場想租賃閑置校舍辦廠,但因租賃價格過低或者不符合環保等原因,最后都不了了之。
如何盤活廢棄校舍成為程合玲的憂心事。思慮再三,他決定先從改善校舍的破舊面貌著手。程合玲的想法得到了村“兩委”干部的支持,經過“一組一會”、一述兩評三議事等程序后,也獲得村民認可。隨后,村黨總支對老舊房屋外立面翻新,恢復供水、供電等基礎保障,完善操場綠化。
2022年底,春節期間外出人員返鄉之際,邢圩村組織召開座談會,了解在外創業人員動向,動員大家響應鄉村振興號召,為家鄉作貢獻。過去,邢宗旺是一名獸醫、養殖能手,在鎮上經營一家獸醫站。座談會上,他談起在浙江接觸到鱸魚室內生態養殖項目,有發展該項目的念頭,但苦于沒有養殖場地,想法也就擱置了。
散會后,程合玲多次主動上門,同邢宗旺交流。他們還一起前往上海、浙江考察學習,了解到可以采用室內水桶養殖的方式,通過先進的閉環循環利用系統,連通管網與外部生態水池,用排污管網抽出養殖廢水,經過物理過濾和生態凈化,重新注入圈養池,實現循環利用。這種模式不僅能降低環境污染,還有效解決了養殖用地不足的問題。
原邢圩小學有28間教室,邢宗旺留出部分辦公場地后,首批建設了8個魚池,每個魚池40立方米,可養鱸魚5000尾—6000尾。邢圩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將校舍租給邢宗旺,年固定租金2萬元,成魚銷售后再按照盈利的5%分紅。
“鱸魚養殖對技術要求不高,只要確保水質和水溫,養殖很容易上手。”邢宗旺說,掌握了技術,有了市場認可,今年初他擴大了養殖規模,在操場上搭建了兩個養殖大棚,安裝了55個大型養殖水桶,并且增加了黑魚、鱖魚、對蝦等養殖品種。今年夏季,養殖場又修建了4個蓄水池,升級安裝了整套尾水處理設備,廠里每3天檢測一次水質。
邢宗旺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以鱸魚養殖為例,每尾魚苗2元,養殖6—7個月后長至1斤—1.5斤可對外銷售,按照市場價每條鱸魚純利潤5元—8元。去年鱸魚銷售,村集體分紅5萬余元。今年養殖黑魚利潤更高,每條純利潤在10元以上,預計今年村集體分紅可超過10萬元。
較高的經濟收益也讓不少村民動了心。今年3月,在程合玲的牽線下,村民丁樹奇跟著邢宗旺學養魚,以“工廠+農戶”的形式,投資30萬元建了30個養殖池。“以前我養過雞、牛等家禽家畜,但是常規類養殖經濟效益不太高。蚌埠屬于內陸地區,池塘、湖泊少,水產養殖經濟效益要高。”丁樹奇笑著說,老邢手把手教技術,程書記也經常上門關心養殖情況,今年養魚掙到錢了,盤算著明年再擴大養殖規模。
“當前,有部分農村閑置房屋、校舍,如何處理、盤活這些閑置資源,成為農村發展、鄉村振興一道不可回避的課題。”固鎮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朱紀東表示,固鎮縣有閑置校舍93處,占地558畝,縣里采取“閑置校舍+水桶養魚”“閑置校舍+古法榨油”“閑置校舍+直播電商”三種模式,盤活了90%以上的閑置校舍,為村集體年增加收入29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