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地朝天椒產量比幫扶前高出1000斤,每畝收益達5000元;春茶生產運用了80多項新技術新品種,一片小小茶葉創出50個產業品牌;為羊肚菌成功申報國家級項目……這一年,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團長和團員們奔波在路上,筑夢在田野,他們各盡所能攻難題、補短板、優服務,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本期共富圓桌會,我們邀請3位在一線幫扶的科技特派團團長,盤點他們一年的“成績單”,傾聽他們對來年科技特派工作的新期待。
嘉賓
王化俊 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甘肅舟曲團團長、甘肅農業大學教授
何鐵光 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廣西三江團團長、廣西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胡明文 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貴州納雍團團長、貴州農科院辣椒研究所副所長
主持人:倪敏
主持人:2023年接近尾聲,盤點這一年的工作,科技特派團肯定取得了不少突破。
胡明文:是的。辣椒是納雍的主打產業之一。老鄉們原來種的辣椒品種,產量低、品質一般,賣不出價,時間一長就不愿意種了。為了補上短板,我們建立了3個辣椒試驗示范基地,鑒選出2個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改種后,有些村畝產從1000斤左右提高到2000斤左右,而且長勢佳、抗病強,每畝收益達5000元。此外,我們立足辣椒產業發展痛點、難點,爭取項目經費,積極申請國家、省市項目4項,安裝調試干辣椒加工生產線1條、青椒醬加工生產線1條。針對辣椒生產后期因溫度熱量不夠,辣椒紅熟難,尾椒青椒量大、市場價值低等瓶頸,開展青椒加工產品研發,增加青辣椒產品種類,延長青辣椒加工產品的貨架期。因為有了公司的穩定收購,當地農戶收益不少,寨樂鎮農戶吳朝文僅一季辣椒就收入20多萬元。
何鐵光: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幫助三江縣在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在提升傳統產業能效方面,綠肥產業組引進“稻底套種─無人機飛播─稻秸還田─綠肥協同利用”一體化技術,實現了綠肥高效生產與秸稈全量還田,播種效率比傳統人工提升40倍到50倍。在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方面,茶業產業組開展茶葉產業全行業技術指導,推動第五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茶葉加工賽項決賽在三江縣成功舉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江用文研究員專家工作站在三江縣揭牌啟用。在促進農業產業科技創新方面,針對三江茶品質提升及標準化加工等17個方面開展多項技術指導,完成9個茶樹新品系的農藝性狀調查,指導應用新品種、新技術89個。現在,茶這個“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孵化出“三江早春茶”等50余個產業品牌和仙池茶業有限公司等5個自治區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王化俊:一年來,舟曲特派團累計引進新品種63個,累計引進新技術26項。這一年最大的亮點,是我們成功申報國家級項目1項,由中草藥產業組杜弢教授主持、食用菌(羊肚菌)專家楊琴參與的“舟曲寒旱區中藥材及羊肚菌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已立項,項目資助經費300萬元,對舟曲縣主導產業中藥材和羊肚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主持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請問各位在培養本地“田秀才”“土專家”方面有什么進展?
何鐵光:我們特別想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本土化科技力量。今年我們和三江縣130多名本地農技人員組成“共富幫帶團”,服務15個鄉鎮、98個脫貧村、7個鄉村振興重點村以及121家農業經營主體。“共富幫帶團”模式在中央組織部組團式人才幫扶會議上得到了表揚。
王化俊:今年以來,舟曲特派團各產業組共開展線上線下培訓62次,共培訓人員2478人次,包括舟曲縣技術干部74人次。特派團各產業組在科技幫扶中共解決技術問題56個。
胡明文:納雍特派團結對幫帶了14名本土科技人員,我本人擔任畢節市骨干培訓工程首批專家,并在納雍納味鮮食品有限公司掛牌畢節市骨干培育工程胡明文工作室。農業科技要接地氣,針對納雍當地辣椒生產技術不規范、用肥用藥不科學、農資產品甄選水平差、科技服務覆蓋率低等問題,特派團總結各階段標準,研發流程化技術,推廣套餐式產品,實現技術標準化、種植流程化、農資套餐化。今年以來,科技特派團深入現場服務100余天,解決技術問題30余個。
主持人:通過這一年的幫扶實踐,各位團長對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團體制機制有何高見,對來年幫扶工作有何新期待、新打算?
王化俊:我希望來年管理機制更順暢。有關專家“到場時間”的規定應酌情考慮。因為很多特派團成員同時擔任2個以上特派團的產業組組長或成員。此外,個別縣里需要的專家特派團沒有,而個別特派團產業組的專家是縣里產業發展不太緊缺的專家。舟曲縣需要食用菌(羊肚菌)專家,舟曲特派團沒有相關專家,特派團為了扶持羊肚菌產業,聘請了甘肅農科院蔬菜所的研究員開展相關工作。
胡明文:我也有同感。從我的實踐來看,首先是進一步提高精準服務匹配。納雍科技特派團設置了4個產業專家組,但部分產業發展規模小,相對分散發展。其次是進一步提高技術力量整合。科技特派團中外省專家占比達64%,各成員之間多以電話、微信溝通為主,線下溝通和面對面溝通相對不足。此外,應圍繞當地產業科技需求,省市縣應相應適度配套項目經費,幫助特派團做好蹲點、示范、培訓等工作。
何鐵光:我比較關注三江縣茶葉的標準化生產問題,目前全息種植規模達21.5萬畝,油茶林面積達61.7萬畝,但加工方式仍以家庭作坊為主。下一步,特派團將積極嘗試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建立標準化生產線等有效舉措,提升產品加工轉化率和產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