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西牛鎮在廣東省英德市,屬半山半田的丘陵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疏松肥沃,非常適合麻竹筍生長,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我對它非常有感情,可以說,我就是沖著家鄉的麻竹筍回來的。”今年38歲的新農人陳肯銳返鄉已有7年,帶動一批又一批鄉親“觸網”增收,讓有“剝皮黃金”美譽的麻竹筍真正成了致富“金筍”。
回憶起當年的選擇,陳肯銳說,自己辭職回鄉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的決定。
2010年,從廣東財經大學畢業的陳肯銳進入廣州一家央企工作。6年里,他結婚生子,家庭事業雙豐收,但一抹鄉愁始終在心頭縈繞不去。
隨著國家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加大,陳肯銳心中回鄉的念頭越發強烈,“一是為就近照顧家人,二是因為對故鄉的情結。”
2016年3月,陳肯銳踏上返鄉創業之路。彼時正是農村電商興起之時,他也選擇了這一賽道。
一開始,他嘗試網上銷售百香果、砂糖橘等本地應季水果,雖然銷售端效果不錯,但由于農戶不了解農產品電商銷售要求,售后問題不斷。為把控農產品質量,他沉下心來,從產品采摘、儲存、裝箱、發貨等一系列環節對農戶進行培訓,堅持一段時間后,電商售后問題逐漸減少。
經過前期的摸爬滾打,陳肯銳逐漸把準了方向。經過精心籌備,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返鄉青年成立了電商公司,2020年線上線下銷售金額超過300萬元。
電商試水成功,陳肯銳在家鄉站穩了腳跟,便將全部精力聚焦于西牛鎮“一寶”——麻竹筍。
西牛鎮地處連江中游,種植麻竹筍歷史悠久,這里出產的麻竹筍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有不小的名氣。2019年,全鎮麻竹筍種植面積達17萬畝,麻竹筍產業占全鎮農業經濟總產值的七成,從事麻竹筍產業的農戶有5700戶。
但在外闖蕩多年的陳肯銳,卻看出了當地麻竹筍產業的發展短板:“仍以粗加工為主,附加值較低;筍企各自為戰,沒有形成良性競爭氛圍;產業沒有整體開發,缺乏綜合利用,同時受到外地麻竹筍產業發展沖擊;等等。”
找對癥結,才能定向發力。陳肯銳著力推動麻竹筍產業規范化、標準化發展。他積極組織本地與外省麻竹筍企業開展交流活動,邀約四川、湖北、福建及廣東本省多地先進加工企業實地考察指導,精準發布供求信息,尋求一切機會擴大銷路。
2019年,陳肯銳與幾位小伙伴創立廣東大西牛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扎根家鄉西牛鎮,建立了全市唯一的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園——大西牛創業園,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農產品飲食文化產業和鄉村文化旅游業等,直接帶動周邊40余戶農戶就業增收。
2022年,清遠市提出打造包括麻竹筍在內的5個百億產值農業產業,將之作為推動全市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備受關注的英德市麻竹筍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已動工建設,將從種植、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品牌等多方面發力,推進全市麻竹筍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
“我們想借這股東風把公司和產業一起做大做強,讓麻竹筍真正成為村民致富的‘金筍’。”陳肯銳說,公司正加強產品研發、搶灘直播電商,“我們通過直播賣竹筍干、清水筍、即食筍等產品,很成功。其中泡椒脆筍最多的一場直播賣掉10萬余包。”
陳肯銳的身邊,不僅吸引了合作社負責人、種植大戶,還聚集了一批朝氣蓬勃的新農人——每年畢業季他都積極動員本地大學生返鄉就業,并通過師帶徒的方式,把有想法、有干勁的返鄉大學生培育成農業的行家里手。
如今,大西牛創業園的員工中,返鄉大學生占比超過七成,運營團隊人才涵蓋注冊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項目規劃師、互聯網營銷師等。深耕家鄉沃土的這幾年,陳肯銳也收獲了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農村實用人才等榮譽稱號。
本報記者 許露露
通訊員 黃勁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