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后排左一)和孫濤(后排右二)為村內留守兒童舉辦“慶六一”趣味運動會。(大崗村村委會供圖)
師傅:郭梅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沱湖鄉大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徒弟:孫濤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沱湖鄉大崗村黨總支書記助理
徒弟談收獲
“多做實事”,這是剛到大崗村時,村書記郭梅反復叮囑我的4個字。如今,在村工作了兩年,我更加深刻體會到“實”字的分量與難度,也認識到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只有將青春的腳印踩在泥濘的田頭,才能站穩基層第一班“崗”,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大崗村北臨風景優美的省級自然保護區沱湖,處于沱湖濕地風景區與五河縣國家級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的雙重核心位置。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大崗村農家樂建起來了,柏油馬路鋪起來了,村民活動廣場完善了,鄉村旅游搞起來了,但還面臨著鄉村旅游鏈條不完備的現狀,僅靠發展農家樂,只能“吃一頓就走”,難以支撐和帶動整片旅游業的發展。還記得,我剛到村里的時候,村子正在建設鄉村旅游綜合體,村部也在維修,四處都是塵土飛揚的施工現場。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村民、陌生的工作,我心里只有三個疑問:我是誰?我在哪兒?我要干什么?
如何快速融入角色、找準定位?在迷茫了一段時間后,我決定從參與“鄉村旅游”項目建設打開突破口。我像個小跟班一樣,每天跟在村書記郭梅的身后,從施工監督到后期運營,忙碌的身影在各個角落穿梭。很快,我不僅掌握了基層工作方法,也獲得大家“能吃苦、肯干事”的一致評價。項目完工后,在郭書記力薦下,我承擔了村里講解員的工作。兩年來累計講解100余次,用自己的話解讀“皖北水鄉、和美大崗”的悠久歷史,講述大崗拼搏發展的動人故事。
美麗鄉村的熱度,很大程度受益于文旅節慶活動的開展。2023年的“五一”,大崗村舉辦“蚌埠市首屆文化旅游美食季暨2023年首屆五河縣沱湖龍蝦節”,我從前期方案敲定,到中期活動實施,再到后期宣傳報道,全程參與到活動中,并幫助村里開發了龍蝦垂釣、露天燒烤等游玩項目,吸引游客2萬余人。通過這次活動,我聽到“拔節”的聲音,感受到生長的力量。
讓我快速成長的還有一件事。郭書記給我壓擔子,讓我參與圩后中心村“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作為部分項目的負責人,前期我一直在思考,規劃設計怎樣才能既體現鄉村特色,又符合民意“最大公約數”,還不是“千村一面”。到了施工階段,更多的大事小事、難事急事接踵而來,比如征地面積測量問題、兩家界限不清問題、施工方與村民發生沖突問題等。舉個簡單的例子,只是移一棵樹,都要考慮會不會引發不必要的矛盾。這樣一來,簡單的工作也變得棘手。
難事來了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事情嚇倒,缺乏過硬作風。這時郭書記對我說,“要想做好調解工作,得先看人的眼神。心底有了判斷,再決定怎么勸。有時需要雙方都在場,有時就得分別做工作!”郭書記的“工作經”成了我做好矛盾調解工作的“法寶”,那段時間,只要村民有訴求,我24小時隨時上門。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建設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戶釘子戶,老兩口住在一處臨時搭建的房子里,很不安全,房子還是違建性質。連續一個多星期,郭書記每天中午拎著菜,帶著我到村民家中邊吃邊聊,有時還幫老兩口搞衛生、干農活,最終老兩口同意搬去城里兒子家住,問題迎刃而解。目前,圩后美麗鄉村已經進入了最終驗收階段,大崗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產業發展是鄉村的根基。大崗村人口和土地規模有限,產業發展既不能天女散花、亂鋪攤子,也不能盲目跟風、追求眼前效應。考慮到村里有種植艾草的傳統,去年4月,大崗村發力艾草種植產業。郭書記告訴我,向上爭取的項目、資金,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不能干只給自己臉上貼金、老百姓得不到實惠的項目。于是,村黨總支從保護群眾積極性角度出發,放眼長遠,理性投入,走“先試點先行、再全面鋪開”的路子,帶領村干部前往懷遠縣包集鎮與五河縣申集鎮調研艾草產業項目。回村后,村黨總支多次召開會議,商討艾草產業發展方案,最終通過開發田埂、壩邊等閑置土地,試點種植了10余畝艾草,既美化了生態環境,又給村集體帶來增收。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這兩年,我走到群眾家中訪一訪,走到街頭巷尾聊一聊,步入田間地頭看一看,改掉了“庸、懶、散、浮”的毛病,用實干點亮了青春夢想。“多做實事”4個字不僅成為我的座右銘,也激勵著我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師傅有話說
還記得小孫剛到村時,我又喜又愁。喜的是現在農村工作材料要求高、電腦操作多,來了一個高學歷的年輕人,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愁的是,這么一個城里娃,能不能適應農村工作?但是,兩年相處下來,小孫有了很大變化:從“小萌新”變成了“老把式”,從局外人變成了村里人。雖然我是他師傅,但我也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
我是村書記,小孫是助理,是我的好幫手。這兩年大崗村趕上了鄉村振興的好政策,各項產業發展項目讓村子一季有一季的美,一年勝過一年。但是項目多了,隨之而來的各類申報材料、考核材料也多了,幸好有小孫在,不僅幫我們做了很多案頭工作,也收納整理了很多大崗村的圖片、文字資料。特別是他制作的《大崗村美麗宜居村莊申報材料(PPT等多媒體)》幫助大崗村榮獲“安徽省第一批美麗宜居村莊”稱號。
我是老人,小孫是新人,是我的好學生。村里的家家戶戶,我閉著眼睛都能摸到。誰家鬧什么矛盾,我一聽就能知道個大概。還記得他剛來時,就經常跟著我進村莊、下田間,天天帶著小本子寫寫畫畫。漸漸的,他從最初的一問三不知,到現在村里的一草一木、一家一戶都如數家珍,甚至有些問題是我忽略的,他還能提醒我。記得有一天他突然對我說,我們辦一個假期學習樂園吧,我第一反應就是肯定沒人來,便隨口說讓他去試試。他一邊聯系本村的大學生愿不愿意做志愿者,一邊在微信群里發布公告。第二天,不僅大學生志愿者積極報名,還來了10多位小朋友。現在這個假期學習樂園已經辦了兩期,受到很多村民的好評,后面我們也會繼續辦下去。
我是土秀才,小孫是研究生,是我的好老師。我了解村里的家長里短,小孫熟悉國家各項政策方針。有時候遇到新問題,我習慣用老辦法去解決,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但是他思維活躍,總會給我提供一些新建議,向我介紹別的地方的成功經驗,他還對我說,這就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說,大崗村家前屋后有很多撂荒地,我一直想帶老百姓嘗試艾草種植。他在網上找了一些附近地區的成功案例,建議我們先“取經”,再盤算。我們去了懷遠、泗洪等地考察,發現艾草種植對技術要求沒那么高,頓時信心大增。回來后便試著開發了10余畝艾草種植項目,明年預計擴大種植規模。
兩年時光如白駒過隙,小孫越來越像我們村里人。雖然我很希望他能像一棵樹,扎根在大崗村,但我更希望他能夠像一只雄鷹,搏擊長空,展翅翱翔。
本報記者 李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