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眼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鄉村富民產業。傳統農業村該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富民產業?本期板凳會我們邀請到村任職選調生對話三位全國人大代表,請代表們為村里產業發展支招。
選調生 李晉樞
付嬌代表
楊恒俊代表
陳奭榮代表
主持人:
李晉樞 到村任職選調生、山西省河津市清澗街道范家莊村書記助理
嘉 賓:
付 嬌 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圈內鄉細博村黨總支書記
楊恒俊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泰州靖江市德勝中心村黨委書記
陳奭榮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江門臺山市斗山鎮五福村黨支部委員
主持人:三位代表好,我是來自山西省河津市清澗街道范家莊村的選調生李晉樞。我所在的村屬于城市中心近郊區域,三條城市干道皆穿村而過,村周邊新建小區眾多。可以說,范家莊村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比較明顯。然而,村里當前的主導產業還以農業為主,暫時沒有集體經濟產業。我想請問代表們,你們村里都有什么產業?當時為什么選擇發展這些產業?
付嬌:我們細博村產業較為多元,目前主推肉牛養殖。當初確定發展這個產業,是受我們村山地條件限制,無法推廣“烤煙+油菜”經濟作物輪作模式。剛好我外出學習發現,外地許多養殖戶靠著養牛鼓起了“錢袋子”,加上我們村也有一定的肉牛養殖基礎,于是萌生了帶領村民共同養牛的想法。通過到昆明、大理考察學習,我們發現,如果能升級我們村的肉牛養殖品種和技術,群眾的收益是可以大幅增加的。最終就確定了肉牛養殖的產業發展方向。
陳奭榮:我們村的主導產業是優質水稻種植。斗山鎮優質水稻種植歷史悠久,不僅土壤肥沃、氣候適宜,而且機械化種植技術和環境成熟。因此,我們村重點發展優質水稻種植,逐步完成種植、加工和銷售的全鏈條發展模式。我大學畢業后,本來是從事貿易工作。2014年開春時節,我和妻兒一起回到五福村,當起了職業農民,今年剛好10年。這些年來,我和妻子一起下田勞作,學習農場運作、產品經營等知識,學會了操作插秧機、無人機等,為村里產業發展助力。
楊恒俊:德勝村位于江蘇靖江的工業重鎮新橋城的最西部,東與三興小區接壤,南距長江1公里,北接新七公路,西臨泰興虹橋經濟開發區,沿江高等級公路西線、北線穿村而過。目前,我們村是農工商貿一起發展。農業方面,我們成立了公司,注冊了品牌,和江南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培育有機農產品,發展大棚蔬菜、有機糧食基地、生態養殖園等,打造農副產品全產業鏈。
主持人:產業從無到有的過程都不簡單。請問各位代表,你們村在發展產業時遇到過什么困難,如何克服的?
付嬌:推廣一個產業確實不容易,尤其是改變群眾的傳統思維更是不簡單。起初,對于我們推廣養殖新品種西門達爾牛的想法,村民們都不太看好,他們覺得在家種種蔬菜、養養傳統黃牛就不錯,不愿意折騰。為了讓群眾轉變思路,村干部每天到群眾家中講品種改良思路、宣傳新品種的成功案例,我也帶頭嘗試養。后來,不少村民開始愿意嘗試養殖新品種肉牛,等他們賺了錢,其他村民也紛紛跟上了腳步。現在,我們細博村在全區率先實現“千牛村”,產值突破800萬元,群眾過上了“牛日子”。
陳奭榮:雖然我們村發展水稻種植有優勢,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我們村早年土地零散、農戶分散種地,我們做通村民工作,推動小田變大田,搞規模化種植,成立綠稻農場,注冊“奭鄉味”大米品牌,建成集生產、加工、銷售、倉儲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我們重視科技賦能,建立了機械育秧流水線,只需要6名工人,每小時就可以育秧800盤,能滿足50畝稻田插秧需求。我們還不斷豐富鄉村產業新業態,發展稻田研學、稻田民宿等。與此同時,我們在市鎮兩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積極培育涉農專業人才,擴寬涉農資金來源,向相關部門申請惠農助農項目,破解了阻礙產業發展的人才、資金等問題。
楊恒俊:我們德勝村的產業發展,也是個奮斗的過程。比如,當時我想發展有機大米,但我們的土壤需要休耕,怎么弄?我自己開車,把村里的土送到上海檢測。在專家建議下,我們花了3年時間休耕土地,再種植水稻。在各方努力下,我們村的有機大米,靠優良品質賣到了幾十元一斤。品種單調、產業化難,怎么辦?我和村干部們幾乎跑遍周邊縣市,想出“借雞孵蛋”的點子,將高郵咸鴨蛋、陽山水蜜桃等嫁接落戶德勝村,打造“德勝村”牌咸鴨蛋、水蜜桃,攢下了“第一桶金”。這幾年,我們還從賣自己生產的農產品發展到賣全國的農產品,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實現了“買遍全國、賣遍全國”,2023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百萬元。
主持人:各位代表破解產業發展難題的思路,讓我受益匪淺。請問資源稟賦比較一般的普通村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產業呢?
付嬌:其實,我們細博村資源稟賦也很一般,甚至還較弱。整個村子都在山上,水源、耕地都比較少,以前進村入戶都是泥巴路,曾經是一個深度貧困村,貧困戶占全村一半以上。我們村能如期實現全村脫貧,關鍵還是離不開產業發展。當然,村上種植養殖產業發展方向的確定,離不開上級黨組織的指導和完善的政策體系指引帶動,更離不開村組干群的支持與努力。我認為,不接地氣的產業是不長久的,村莊產業發展方向的確立,既要看看自己村里有什么,也要看看其他村在發展什么,多探索多嘗試。
楊恒俊:發展產業,最重要的是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千萬不要盲目“抄作業”。因村制宜,是因為每個村的資源稟賦、地理位置等條件不同,所以選擇的產業必須適合本村實際。當然,產業能不能發展好,關鍵在人。村干部如果不懂經營,就別盲目嘗試,不然還得讓村集體和村民來“兜底”,這就是“量力而行”。
陳奭榮:我同意楊恒俊代表的觀點。對于資源稟賦不足的村,建議首先用心挖掘本村能人,同時加大村組干部教育培訓,開闊視野和思維,創新發展思路,培育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其次深入挖掘梳理本村資源,找準發展定位,創新村村合作、村企合作等多種模式,充分整合當地優勢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拳頭產業。
本報記者 劉鳳雙 聶偉
許露露 朱秀霞
通訊員 陳藝鋒 梁園園
康文明 周露 張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