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象更新。3月11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在北京勝利閉幕。與此同時,春耕春播工作正由南向北陸續展開,各地搶抓農時,田間地頭一派繁忙。
有數據顯示,在今年615萬人次參與的網絡調查中,鄉村振興是全國兩會十大熱詞中的第三名,鄉村振興的實踐成果及未來方向,仍然是萬眾矚目的焦點。回望過去,重慶竹賢鄉下莊村的“天路”奇跡、貴州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的客流如織、河北黃驊市后仙莊村旱堿麥的喜人豐收、山西汾西縣段村的牛羊滿圈,無一不是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具體體現。
征途回望千山遠,前路放眼萬木春。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新”是貫穿始終的主題。放眼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是“新質生產力”。聚焦鄉村振興,這個新是“新農人”“新農具”。
采訪兩會,記者的一個深切感受是,在農業現代化建設如火如荼的當下,傳統產業不是落后產業,農業同樣是科技創新的大舞臺。作別了低廉的人力、土地等成本優勢后,農業發展的新優勢,必須從核心競爭力中塑造和尋找。數字經濟、數據要素、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熱詞,都是代表委員們腦中的答案,他們如何將新鮮的理念轉化為金色的收獲,令人期待。
全國兩會期間,來自遼寧省營口市的基層人大代表韓秋香,為大家介紹了“當年試種成功、次年增產明顯、三年再上新臺階”的鹽堿地綜合利用新成果。來自上海市閔行區的基層人大代表張義民,則關注農村數字化的發展,他期待能在全國范圍打通數據壁壘,讓農民及時了解到各地優勢和特色產業信息,避免因種植不均導致農產品過剩、價格過低等情況。
在“代表通道”上,來自吉林省梨樹縣的韓鳳香代表,還向全國人民講述了東北地區從“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的肥沃黑土地到黃土裸露、產量極低的“破皮黃”的歷史,也介紹了自己通過秸稈覆蓋還田,恢復了黑土地往日肥力的故事。2023年,她所在的合作社,實現糧食總產量2000多萬斤,韓鳳香和鄉親們都明白,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3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上,提出要全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要求扎實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分品種增產任務和分區域增產布局,謀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業振興等支撐性重大工程,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
這是“任務書”,也是“動員令”。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徐州市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強介紹,過去一年里,徐州農科院狠抓種業創新與科技服務,院內有19個新品種通過了審定或者登記,其中有6個品種通過國家審定,自育品種推廣面積達到945萬畝。今年他建議適度發展甘薯等雜糧作物,既滿足人民對食物多樣性和營養健康的消費需求,又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農村需要更多“土專家”“田秀才”。站在江蘇省鎮江市的高標準農田上,全國人大代表魏巧對新的一年滿懷希望。她在接受采訪時說,去年一年的時間里,公司與江蘇省內的農科院校,江蘇大學、江蘇農林等科研單位合作,共培育了大約3000人次的農科生,為農業行業走科技、品牌、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以她為首的新農人們,在春天種下希望,展望豐收的秋天。魏巧也相信,農業的未來,一定是科技引領、科技賦能,形成新質生產力。
傾聽鄉村振興“春之聲”,感受到的是勃勃生機和深厚潛力。在這個春天再次出發,一定有更美的風景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