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天長市汊澗鎮張營村位于安徽東大門。9.65平方公里的村域面積,人口3027人,由2個村合并而成的張營村,曾因欠債多、矛盾多、閑人多,被群眾稱為“三多村”。
2017年,張營村黨總支還被列為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進行整頓,這一下,震動的不僅僅是村“兩委”一班人。
窮則思變。張營村黨總支以大討論統一思想,發動全體黨員群眾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動共識,提出了“一年強基礎、三年上臺階、五年大變樣”的工作思路。
“支部強一強百強。”張營村黨總支書記楊玉成深有感觸地說。作為曾經的后進村,如何由“弱”到“強”?
近年來,滁州市牢固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深入推進村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推行黨支部分類管理,開展星級支部創建,推進“六亮”行動,不斷增強村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政策機遇就是發展的利好。以開展基層黨組織建設“六亮”行動為契機,張營村逐項對照星級支部創評標準,堅持夯基礎、亮品牌,連續2年獲評“五星級”,近3年考核全鎮第一。
“組織”有戰斗力,還得讓“頭雁”有領導力。輪流到鎮上跟班鍛煉、每年赴滬蘇浙學習,走出去的同時,張營村村兩委“兩委”還注重引進來,為鄉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通過積極爭取天長市“預任制”村干公選名額,回引了2名90后進班子、培養出2名95后后備干部。
支部領著干、黨員跟著干,實干引得群眾一起干。秸稈禁燒、抗旱救災等工作中,黨員群眾積極主動,不算小賬算大賬。打通與南京六合的“斷頭路”,推動省際毗鄰地區加快發展,沿線200戶黨員群眾主動放棄占地補償。
毗鄰江蘇,長深高速和滁天高速穿境而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地理交通優勢如何變成發展優勢?
滁州市以實施“雙增雙創”工程為抓手,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實施集體經濟強村行動,深化村企聯建,探索出實體經營、抱團取暖、村建企用、信用增收、資金入股、訂單服務等發展路徑,推動集體增收、農民致富。
區位優勢里找發展勝勢,村企聯建里找發展路徑。張營村通過黨組織領辦實體公司,與11個村在汊澗鎮園區合建8棟標準化廠房,聯村經營,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如今年租金已達18萬元。
“農頭”鏈“工尾”,串起振興新圖景。張營村結合自身優勢,與本地今麥郎、農墾集團實施聯建,通過“支部+企業+農戶”發展訂單農業近萬畝,村集體又能年增收近20萬元。
從瘠田變沃土,從糧田變良田,張營村向改革引活水,通過“小田變大田”,提高生產效率,讓土地活起來、農民富起來,村民年均增收近700元。同時,大力發展漁光互補、稻鴨共養、稻蝦連作等立體農業,戶均年增收1.2萬元。
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換來的是張營村的美麗蝶變。2021年,張營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2023年,張營村村集體收益突破100萬元。
“最近這幾年,我們村的變化可真大啊!”對著回鄉探親的企業家們介紹家鄉變化時,78歲的老黨員焦長富這樣自豪地說。 通訊員 儲祖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