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長順縣鼓揚鎮交麻村高產旱稻收割現場。 (長順縣委組織部供圖)
貴州省貴定縣金海壩區。 (貴定縣委組織部供圖)
【關鍵詞】 土地
殷殷囑托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
“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
“耕地紅線不僅是數量上的,而且是質量上的”。
“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
“我國鹽堿地多,部分地區耕地鹽堿化趨勢加劇,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意義重大”。
一壟一畝承載民生,寸土寸金關乎國計。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四億人吃飯大事的土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
一條紅線
守住事關農業的命根子
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里,幾十種小麥種類的標簽清晰可見。站在地頭的種糧大戶徐淙祥笑意盈盈,期盼著又一個豐收年。
2010年,徐淙祥帶領村民成立了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租賃入股、托管、代管耕地4230畝。據舊縣鎮政府辦公室主任高文龍介紹,2022年、2023年,舊縣鎮共新增了350畝農作物種植面積,連續兩年農作物種植面積增加。
“在機器換人的大趨勢下,更應該關注耕地保護問題。今后,必須完善現代化規模種植體系,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農村土地承包后,土地所有權的性質不變,承包地不得買賣,必須依法種植農作物,更不能撂荒。”徐淙祥表示。
在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湘陰渡街道新灣村的山川田野間,200多畝撂荒地煥發出喜人新顏。去年以來,該村把撂荒地治理作為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關鍵舉措,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復耕復種,確保現有耕地一畝不能少、新增耕地一畝不能假、違法用地一寸不能讓。村干部表示,他們對水利條件好的撂荒地指導擴種早、晚雙季稻,對條件有限的撂荒地指導種植中稻或一季稻,對不宜種植水稻的則指導改種玉米、紅薯等旱糧農作物。
土地撂荒越來越少的同時,基礎設施也在不斷改善,村民愈加感受到實打實的利好。“過去是土渠,土地整治以后建了磚渠,澆水方便多了。”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古城鄉古城村村民李軍說,以前澆水要在地里修土壩子,時不時要夯土,費時又費事,而現在一拉節制閘就能澆水,五六分鐘干完之前半小時的活。并且,一畝地水費能省40塊錢,一年下來全村澆地成本能降1萬多塊。
一塊大田
農田必須是良田
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
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鼓揚鎮交麻村的高標準農田里,嫩黃的油菜花大片盛開,花香沁人心脾。從“風吹石頭跑,地上全是草”到“稻油輪作”變成現實,這一切,都要歸功于高標準農田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鼓揚鎮搶抓機遇,在交麻村實施2000畝以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過去一直種玉米土豆,沒有種水稻的經驗。山區土地破碎、高高低低,要建連成片的高標準農田確實很難。”交麻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天象說,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挨家挨戶做工作,還積極發動黨員帶頭實施,全村黨員以“先推我家、先種我家”的決心,將原有耕地推掉地坎連成片。
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共建成高標準農田17.4萬畝,還發動合作社為農戶實施機械化水稻生產全程“托管”服務,讓廣大農戶省心省力。貴定縣農業農村局項目科科長閔華說,縣里還將加大鼓勵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直接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保華鎮和保險機構達成協議,由保險公司承擔因災因意外等農田損毀的賠付,提高種植大戶、合作社等在農田管護上投入資金的積極性。同時,全鎮配備“護田員”20人,有333個地塊明確專人專管。此外,將農田管護寫進村規民約,在村級成立農田保護協會,與受益主體簽訂管護協議,引導群眾監督管護。保華鎮副鎮長羅斌印說,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帶動688戶農戶增收。
一方黑土
養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3月中旬,黑龍江省五常市民樂朝鮮族鄉已經有了點點春意,種植戶們即將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光。作為五常大米的核心產區,隨著天氣轉暖,種植戶們開始翻地整地、完善農用設施、準備農耕物資……
黑龍江省處于東北黑土核心區,得益于肥沃的黑土地,全省糧食產量連續14年排名全國第一,是國家最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在黑龍江,保護黑土地就是保障糧食生產的“壓艙石”。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寧安市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銷售經理陳雨佳是一名返鄉創業的“新農人”。2016年,陳雨佳辭去城里的工作回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做起“種米姑娘”,組建電商直播團隊,打造“石板大米”品牌。深耕家鄉的稻田8年,對于黑土地保護,陳雨佳最有發言權,“由于長期墾殖,缺乏有效保護,部分黑土地退化,出現了黑土層變薄、有機質下降、水土流失等問題,加強黑土地保護,重點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侵蝕溝治理,這對提升黑土耕地質量,全面夯實糧食生產根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喬文志也有同樣的看法,他建議黑土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標準應更精細化,確保不會大幅度改變黑土地原有自然地形地貌,保護黑土地生態平衡的同時,便利于現代化農機具作業,為端牢“中國飯碗”添底氣。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樺南縣梨樹鄉和平村農技員、鴻源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斌是一名長年扎根田間地頭的種田“老把式”,多年來助力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帶領更多鄉親共享農業現代化成果。他感慨地說,“‘攥一把就出油’的黑土地,如果不保護就會逐年退化,嚴重影響和制約農業生產。黑土地保護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要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氛圍。”
一片綠洲
做好鹽堿地改造這篇大文章
鹽堿地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作為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相當于現有耕地面積的近八成,挖掘鹽堿地潛力對于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夏日臨近,萬木爭綠,田野里生機勃勃。在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邊務鎮星馬村,雖是大片鹽堿地,但生長其上的麥苗郁郁蔥蔥,大棚里還種出了五花八門的果蔬。種植大戶祁德峰說,破解鹽堿地農作物的生長密碼,村里用了30年時間。“關鍵是用好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規律,減少水分蒸發。”他說,自己的西紅柿棚光頂膜就用了3層,加上覆蓋地膜,每次澆水時,水還會通過地膜的小洞慢慢滲入土壤,把過多的鹽分淋洗掉。現在,該村400多戶村民一大半在種大棚果蔬。
站在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開張鎮棗圪塔村地頭,綠油油的麥田一望無垠。開張鎮農科站負責人呂戰虎說,別看現在這小麥長勢這么好,以前可不是這樣的。村民過去是用井水澆地,井水氯離子超標,地皮都澆成了“白鹽巴”。現在,村里修了渠,接上了黃河水。用黃河水澆地成本低,還改良了土壤。加大鹽堿地改良科研攻關力度,才能促進鹽堿地高效開發利用。山西農業大學研制開發出5種鹽堿地化學改良劑,徹底改造山西鹽堿地5萬畝以上,輻射帶動50萬畝鹽堿地改良。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卅里鋪鄉蘭玉堡村地勢低洼,屬重度蘇打型鹽化土的典型代表,過去一直是寸草不生的鹽堿荒灘,歷史上無人耕種,應用新技術后,村里的1200畝鹽堿地上,鹽分含量已下降50%,土壤有機質提高30%,玉米產量每畝增長到近700公斤。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新安鎮樹林子村所在的河套灌區,土地鹽堿化非常嚴重,3.7萬畝耕地中有8000多畝存在不同程度的鹽堿化。2022年,該村黨支部帶動村民完成2.2萬畝土地的高標準農田改造,還將其中7256畝土地流轉給內蒙古禾興農牧業有限公司,其中有4300多畝屬鹽堿化土地。禾興公司對付鹽堿化,主要采用了滴灌技術。禾興公司總經理白恩澤說,公司將黃河水引進澄清池后,通過三次過濾,較大的沙礫被清除。再將液體施肥罐、氨基酸液體儲罐與水系統相連,通過高壓泵,將液體肥料壓入水系統。最后,再將水引入地頭,實現定時定量澆水施肥。他表示,鹽堿地收益微薄,農民不愿意種,經公司流轉改造后,荒地變良田,等到土地流轉合同到期,不愿意流轉土地的農民就可以自己種上好地。“可以說,我們就是在為農民養地。”
在巴彥淖爾市,鹽堿耕地占比從2005年的約80%降至如今的約40%。去年,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鎮水桐村1.66萬畝集中連片種植區也用上了引黃滴灌水肥一體化,讓村民徹底“翻了身”。種植大戶盧飛怎么也沒想到,白梨脆香瓜套種葵花可以讓他收入翻倍。“之前種120畝葵花每年最多收入10萬元,去年用了水肥一體化后純收入20多萬元。”
本報記者 華賢東 周妍 許露露 周靜文
通訊員 王毅 王婷婷 于洋 翟清嬌 張亮 劉瑞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