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太行天路”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內,全長60.4公里,宛如一條飄動的玉帶,帶火了沿線27個傳統古村落的鄉村旅游。這條“玉帶”是井陘縣先后召開了15場“循歷史文化根脈,建兩山實踐基地”干群夜談會的產物。座談會上,縣里優先選定了7個古村落,重點發展特色民宿,創建鄉村振興示范村,于家鄉的于家村便是其中之一。
于家村四面環山、地勢隱蔽,素有“不到村口不見村”之說,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直系后裔的繁衍之地,也是河北省唯一一處被整村納入的文物保護單位和首批“中國傳統村落”。500多年來,于家村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石街石巷、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一塊塊石頭見證著村莊的悠久歷史和鄉村振興帶來的幸福光景。
4月10日,記者來到于家村。“哎——嗨!”進村沒走多遠,記者就被一聲高亢的歌聲吸引住了。循聲望去,只見不遠處的戲臺之上,紅傘開合、手絹飛旋、綠扇綻放,3名演員正在表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井陘拉花。“像這樣的戲臺村里有6座,這座是高蹺、拉花等活動的表演場所。于家村還有社火、龍燈、九曲黃河陣等民俗活動。逢年過節,村里人都會積極參與,相當熱鬧。”村黨支部書記于輝告訴記者,“這些表演每天都有,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豐富了文娛生活,還提振了村里的精氣神,更吸引了一批批外來游客。”
離開戲臺,沿著青石路拾級而上,秀才院、老書記院、雙門院、丁香院……一座座充滿古韻的石頭民居依山就勢、高低錯落。在于家村,堅硬的石頭不單是一種建材,更象征著祖先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的風骨,還有數百年來當地村民不畏困難謀發展的拼勁。
“以前交通不便,村子‘藏在深閨人未識’,但我們不甘落后。”于輝邊走邊說,“‘太行天路’修通后,游客多了,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要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遺產,這也是全村人的共識。在縣里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爭取古村落修繕資金1500萬元,堅持修舊如舊,修復了于氏宗祠、古戲臺、古民居等20處古建筑。”
就這樣,一個地處深山、曾經無人問津的石頭村,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變成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隨著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愿意住下來體驗“詩和遠方”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如何點石成金,實現“游客流”變“現金流”?村里探索了“黨建+古村落保護性開發+集體增收”模式,從兩方面入手:引入河北太陘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采取“保底+分紅”模式,對整村開發運營,實現村集體年增收45萬元;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成立井陘縣美合農宅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房屋面積、庭院建筑價值等,以租金形式統一收回閑置古民居48處,精心打造后,再以村集體名義與戶主簽訂租金加運營分紅協議,又為村集體帶來15萬元的增收。目前,村里近一半的農戶進入鄉村旅游產業鏈,戶均年收入6萬元。
蝶變中的古村落,如何在發展中守護文化之“魂”?于家村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記者注意到,村里家家戶戶的門頭上都保留著一副耐人尋味的楹聯——“修身如執玉,種德勝遺金”“梅蘭竹菊能養性,琴棋書畫可陶情”“無事此靜坐,有福方讀書”……因為這些楹聯,村里隨處可見的堅硬石頭仿佛也有了柔軟的光澤,于家村人的品行追求和治家之道變得更加具象。
“下一步,我們將會在村里培育咖啡水吧、戶外露營等更多新業態,爭取讓古村落煥發更多新生機。”于輝笑著對記者說,“無論怎么發展,我們都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在過去與未來的時光隧道中找到落腳點。”